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85288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文科)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卷一

2、、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唐至清安徽境内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安徽A. 科考状元人数名列全国前茅B. 两宋时期科考状元显著增加C. 科考变化的趋势受理学影响D. 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变迁情况【答案】D【解析】【详解】从柱状图明显看出南宋以前安徽籍人士考中状元人数较少,从南宋到明清科考状元总体呈上升趋势。南宋以前,江淮之间及江南相对比较偏僻,从南宋以后,安徽政治经济文化逐步发展,其产生的状元便逐渐增多,B选项符合题意。柱状图中只列举了安徽历代的状元情况,没有其他省份,因此得不出安徽科考状元人数名列全国前

3、茅,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有多个政权统治安徽,不能说每个朝代都产生科考状元,排除B项;图中反映的是安徽整体情况,没有分南部与北部,排除C项。2.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A. 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 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 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D. 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活动,这些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也导致为了取得战争胜利而开展的社会变革。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

4、属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B项;战争推动民族融合,但汉族当时尚未形成,C项说法错误,排除;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尚未彻底瓦解,排除D项。3.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A.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B. 形成重视传承社会风尚C.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答案】A【解析】 “乐舞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说明此时期乐舞从政治和教化角度教育民众,A正确;传承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西周时期主要是贵族政治,C错误;歌功颂德不符合材料主

5、旨,D错误。点睛:4.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 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开始分离B. 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知C. 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 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掌天道和人事。夏商史官是沟通天人之际的使者,承担着通过宗教活动将上天意志传达到人间,维持上天对人间的统治秩序的职责。周人对殷商以来的“天命观”产生怀疑,有了“天命靡常”的思想,把目光转向了“德”

6、与“民”,更加注重人事。这使周代史官的职能更注重人事方面,掌管官府文书的起草并协助治理,尽忠职守以维护统治。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周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A选项排除。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不会影响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B选项排除。“取决于”这一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5.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C.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D. 血缘成为维系政

7、治认同的纽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无论如何敌对,但都不称对方为“戎”,说明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国家统一,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加强,而不是剧烈的冲突,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血缘关系,D选项排除。6.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A. 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B.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C.

8、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D.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世代只有封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并非其私有财产,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封国唯一的继承人,故B项错误;“以祠其始受封之人”,反映出继承人与最初受封者的宗法血缘纽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受封者安土重迁,不愿意轻易迁移,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7.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

9、、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A. 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 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现实需要C. 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公室告案件指的是危害社会秩序的案件,由官府进行处理。而非公室告案件则指的是家庭纠纷,由家长进行处理,主要是为了维护父系家长在家庭的权威地位。因此,为了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秦律关于这两者的诉讼存在明显差异,B选项符合题意。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儒家的

10、伦理,C选项排除。秦律突出的特征是严刑酷法,D选项排除。8.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 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C. 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 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土赐民”是指西周时期分封制,分封制是世卿世禄的,世代为官即可世代享受俸禄。但官僚制度兴起后,皇帝任用他,他就是官员,不任用他,他就是百姓,因此动摇了世卿世禄制度,B选项符合题意。题目涉及到的是官僚制度,尚未涉及到小农经济,A选项排除。“防止”一词

11、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基础,分封制废除并不能巩固宗法制,D选项排除。9.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D.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爵位是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秦汉都在不同程度保留了爵位制度,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然存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该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A选项排除。自

12、郡县制实行开始,官僚政治就取代了贵族政治,B选项排除。“爵级”表明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C选项排除。10.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

13、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D. 分割宰相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

14、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于是到北宋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与分割宰相的权力,都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BD选项排除。12.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A. 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B. 便于削弱宰相权力C. 瓦解

15、了地方势力勾结D.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推恩令是用来解决王国问题的,而王国问题的解决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能缓解王国问题但不能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也和宰相无关联,也不会便于削弱宰相权力,也起不到瓦解地方势力勾结的作用,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宋代以来,在很多体现才子佳人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往往有作为读书人的男主角进京赶考,考取状元后迎娶美人的情节。就是那些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才最终实现夙愿。这主要反映了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B. 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C. 戏曲小说符合市民精神文化需要D. 市民阶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读书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迎娶美人或报仇雪恨,这体现出科举制大大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市民的价值观念,故A项错误;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读书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迎娶美人或报仇雪恨,由此判定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