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法角度看动词的名词化.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4613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认知语法角度看动词的名词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认知语法角度看动词的名词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认知语法角度看动词的名词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认知语法角度看动词的名词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认知语法角度看动词的名词化摘 要:词类是语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词类划分则是人们进行语言描写和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名词和动词作为词类中的重要范畴,本文尝试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分析名词和动词的特征和差异,并简要论述了动词的名词化现象。关键词:认知语法;突显;名词化一、引言Bloom(1981)曾经做过一个比较有趣的实验,分别测试了人们对英语和汉语里面的一些抽象表达的理解,比如虚拟语气等,目的是讨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他得出结论,由于汉语里的抽象表达比较弱,中国人在抽象思维方面不如西方人。对此,很多学者都提出质疑(参见高一虹 2000:29-47)。本文所讨论的名词化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而名词化的

2、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否真如Bloom所说,是思维从具体层面向抽象层面的发展?它是否反映了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笔者认为名词化确实与人的思维,认知密切相关,不同语言中的名词化的不同也确实反映了思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在这个问题上,认知语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野,使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动词和名词的实质,并重新认识动词的名词化现象。二、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一般是指R. Langacker(1987, 1991)的语言理论。Langacker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语言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不同抽象层次的语言结构以特定的关系结合在一

3、起。Langacker认为语言是一个象征系统(symbolic),对句法的分析就是对语义的分析。对语义的描写就是对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过程的描写。一个场景可能会有不同的突显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imagery),从而采用不同的句法结构进行描写。认知语法的分析通常是以“识解”(construal)为基础的。识解是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场景进行概念化的能力,主要包括图形(figure)/背景(ground)的转换,射体(trajector)/界标(landmark)关系,侧重(profiling)/基体(base)关系,视角(perspective),突显(prominen

4、ce)等方面。总结起来,认知语法有以下几条重要的原则(参见Langacker 1987: 154-166)。(a)“概念化”是一个认知过程,包括心理经验的许多方面,是经过时间的积累渐渐形成的关于物理、语言、社会及文化的全面理解。概念结构影响语言结构,认知过程对语言结构的选择有影响。概念与句法结构之间有映射关系。(b)认为语法单位具有“象征性”,象征单位有“两极”,一极是语义单位,另外一极是语音单位。语法是约定的象征集合,包括各层次的语言单位和可用来创新的结构图式。图式通常指的是 “基体侧重”和“界标射体”两种。(c)认知视点的变换与语言结构选择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叫做“识解”。简单的说就是对于同

5、一种内容,人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而语言结构选择的不同是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d)认知语法中的语义具有百科知识性(encyclopedia view of semantics)。语言与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语言吸收百科知识并在具体运用中再现,但难以将各种知识区分开来。一个词条代表接近认知域集的常规方式,而其中某些域处于语义价值的中心,而另一些则处于边缘,但在语言的运用中,所有的域交叉在一起,难以区分。认知语言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体现在它重视“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以收以简驭繁之效”(沈家煊 2000)。在认知语法中,通常是用抽象的图

6、式来对一些现象进行比较,把握其本质特征。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对名词和动词,以及动词的名词化进行图示化的分析。三、认知语法视野下的名词与动词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法,柏拉图被认为是划分词类第一人,他以意义为基础,把词分为两大类:主词(nama)和述词(rhma),相当于现在的名词和动词(刘国辉 2000:2)。普遍认为,表示事物的词是名词,表示动作的词是动词。然而,事实上,二者的界限并没有这样明确。我国语言学界历来都有“依句辨品”的说法。Quirk (1985:75)也注意到词类存在着边界模糊的现象,名词和动词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传统的语言学并没有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结构主义

7、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深究。Langacker从人的认知心理出发,认为名词和动词是在语义基础上不同的概念建构。名词表征空间中的非连续个体,动词则表征时间中的连续过程。可以认为,名词“突显”事物(thing),而动词则突显过程(process)。?魍秤锓源世嗟幕?分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而认知语法对词类的划分是依据词的概念化过程或语义内容。在认知层面上,名词不只表示一种事物,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还可以表示动作或过程。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将过程和动作看作事物,即是说名词和动词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Langacker在论述中用了“profile”一词,它在认知语法中意为“勾画”或“突显”。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突显

8、是不同的概念化过程,不同的认知突显分别形成不同词类(参见图1)。(a)、(b)、(c)都是名词的图式,(a)与(b)表示单个的事物或实体,(c)描述一种结构内部的关系,(d)是动词的图式,(c)和(d)的区别在于突显不同。(c)把整个关系当成单独的个体,突显静态的整体关系,(d)把这些连续的个体与时间联系起来,突显连续的时间过程。“名词表征一个三维空间的离散个体,动词表征一个一维时间空间的过程”(石毓智 2004)。四、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解释名词和动词可以用它们的认知突显不同来区分,这种区分也可以用来解释名词化问题(nominalization)。传统语法里词类划分的不明确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

9、名词化问题,名动转用问题等。对于这类问题的论述往往都集中在现象描述和语言功能上,缺乏深刻的解释,而认知语法关于词类的观点却可以较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名词和动词可以在许多情况下相互转换,主要的原因是名词和动词有共同的语义基础,其不同在于概念建构时二者的侧重或突显不同。因此,突显的改变就是词类的转换。名词中含有表动作的成分,所以很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徐盛桓(2001a, 2001b)曾从几个方面论述过这个问题。而对于名词化,可以认为是把动作概念中的“时间”部分消除,并投射到三维空间里去,成为一个非时间性的离散个体,图2在Langacker(1991:36)之上修改而成。以“A employs B”

10、一句为例。在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动词employ名词化的过程。由于突显方式的变化,本来突显动作的动词可以分别表示原动作的主语和宾语。这种名词化我们称之为词汇层面的名词化。另外,在一个概念基础之上可以形成以动词谓语为中心的小句(clause),而小句则通常可以由于突显的不同而名词化为一种抽象的实体(entity),在基本语义上,二者并无根本差别(前者为小句结构“A employs B”,后者为名词结构“the employment of B”),不同点在于小句突显该语义的动作过程,而名词化之后,原本的过程概念、时间概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空间的概念,这种名词化可以称为句法层面的名词化。以上的

11、分析同样适用于汉语里的名词化现象。同一个汉字“锁”既可以表示“锁门”这个动作,也可表示“用来锁门的工具”。表示动作的“锁门”除了可作动词之外,还可以作为表示事件的名词。比如:(1)他锁门。(2)这把锁是他的。(3)请记住锁门。这三个句子中,同一个“锁”字分别表示动作、工具、事件,然而三者都是共同语域内的,只是有不同的突显部分,它们在语义基础上是有联系的。汉语的名词化也可以分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词汇层面上,名词化突显动作的一个侧面,如主语(独裁者)、宾语(出版物)、工具(锁)等。在句法层面,汉语的句子可以直接放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名词化后作为新的句子的一个成分。例如:(4)重庆的夏天很热。(5)

12、重庆的夏天很热是这个城市的一大特点。(6)他受不了重庆的夏天很热。(4)句是陈述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以看成是一种静态的特征,也可以看成是一件事物,所以有了(5)、(6)两句。五、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类用特有的认知能力,对世界进行范畴化,语言范畴也从中自然产生,但范畴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动作的概念可以被事物化,即我们的头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框架同一个概念。框架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词性的不同。这种框架就是Langacker所说的profiling。名动转换问题实际上是人们认知角度的改变,是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切换。正如刘国辉(2005)所说,“现实世界的本体是由物质和运动构成的,物质和运

13、动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共同遵守着能量守恒定律,形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这大概就是名词化现象的深层动因。参考文献:1高一虹.2000,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刘国辉.2000,历史比较语言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3刘国辉.2005,语言转换概念多维度诠释以名词化现象为视点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9-17.4沈家煊.2000,认知语法的概括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9-33.5石毓智.2004,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外国语第2期:1-13.6徐盛桓.2001a,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语第1期:15-23.7徐盛桓.2001b,名

14、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8期:2-5.8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9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10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on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