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经济史期中复习资料14单元复习提纲学案 必修2.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4332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经济史期中复习资料14单元复习提纲学案 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期中复习资料14单元复习提纲学案 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期中复习资料14单元复习提纲学案 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经济史期中复习资料14单元复习提纲学案 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经济史期中复习资料14单元复习提纲学案 必修2.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必修2经济史期中复习资料学习方法与习惯提示: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多看多读多背。当你感觉很无聊的时候,不妨靠看复习资料来打发时间,可以让你度过时间,也能学到知识。祝愿你能成功!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详见第一课及第四课第一节内容)1、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奴隶社会:金石并用春秋战国: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封建社会:铁犁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小农经济(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因此小农经济逐步形

2、成。(2)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封闭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发展艰难,因为:自然灾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拒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很难扩大再生产落后性、脆弱性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农民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动荡。但是,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生产工具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求生存而在有限的土地

3、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推动精耕细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封建政权的安危关系整个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为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奠定经济基础消极: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的根源之一3、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起源起源早,历史悠久 状态水平高,世界领先与世界农业关系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引进外国作物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且溉且粪,长我

4、禾黍”)基本模式(主要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农立国,无农不稳)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见第四课提纲)二、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 基本史实:2、古代手工业特征: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从春秋战国开始,官营手工业、专业的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能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民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

5、手工业占相当的比重。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手工业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补充,为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奠定基础,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三、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虽然整体水平提高,商业精神也日益丰富,但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下面表格所列为明显发展时期)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农业、手工业为商业发展提供商品,具有流动性、活跃性的商业刺

6、激农业、手工业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是农耕经济有益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士农工商”)涉及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多个领域;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发展概貌:时期概况“市”的变化商业大都会先秦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并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宋以前:1、市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2、有时间控制(“日中为市”)3、受官府严格控制春秋战国打破官府控制局面,出现私商,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封建社会:

7、“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的发展秦汉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隋唐出现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汇票前身)。农村集市发展长安和洛阳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唐朝在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唐朝起扬州、成都市南方大都会“扬一益二”宋元1.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宋朝时外贸达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3.宋朝时商税(包括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宋开始: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而且宋朝时“草市”普遍。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四大名镇。2、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3、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宋朝时开封和临安、元朝时大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

8、业中心。元朝时外贸港口城市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出现“商帮”:徽商和晋商(注意各自特点)3.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四、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以国王为代表的国家”所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田者只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9、,莫非王臣”)。因为土地规整,形同井字,所以形象地称之为“井田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出现私田,开始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用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鲁国“初税亩”首次公开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商鞅变法”用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此后,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其特点:土地私有,准许买卖。影响:造成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激化矛盾农民起义“均田免粮”,危及统治。政策:限制土地兼并北魏至唐前期采用均田制;明清按田亩和人口纳税。2、“重农抑商”:(1)含义:重视、鼓励农业而限制工商业。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10、。(2)直接目的:为了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为了巩固封建统治。(3)具体表现:西汉汉高祖“十五税一”,“文景之治”时期“三十税一”汉武帝: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管控物价;加重商税。明清劝课农桑,鄙视工商;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经营;加重私商税费;“贱商令”(4)评价:积极: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初期为主)消极:强化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义萌芽发展中国社会落后(特别是在明清时已经违背历史潮流,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下面这些古文可以反映“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11、”清朝时,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清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3、“海禁”与“闭关锁国”: (1)表格归纳原因:主观(见表格“原因”) 客观: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封闭性(2)“海禁”与“闭关锁国”指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以及文化交往),但不等于绝对禁止。(3)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消极:(1)强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科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归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

12、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见下图)尤其是“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原因(必要性):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直接原因: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2)条件(可能性):客观条件: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目的是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巩固自己的统治2、新航路开

13、辟的过程: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对欧洲:“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加、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转移,由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对世界: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商人开始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对非洲、亚洲、美洲:给当地人民带来贫穷和灾难二、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海上马车夫

14、”荷兰(1)荷兰崛起的背景:地理:濒临大西洋,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济:有经营工商业的传统,对外贸易发达,16世纪时已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政治:158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2)荷兰崛起的表现:17世纪时成为欧洲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贩运世界各地的商品,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3)荷兰殖民扩张的过程和结果殖民方式: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争夺17世纪时,成为世界范围的商业殖民帝国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在美洲: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新尼德兰”;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殖民据点,从葡手里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一度占领中国的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1662年驱逐了荷兰)2、“日不落帝国”英国:(1)英国崛起的背景:地理条件: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政治条件: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权经济条件:国家采取重商主义政策,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