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涟水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月考 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840846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淮安涟水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月考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淮安涟水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月考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淮安涟水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月考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淮安涟水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月考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淮安涟水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月考 2.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涟水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试卷历史试卷2018.12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第卷(选择题、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A. 禅让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分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传子不传女”等信息

2、体现了重男亲女的思想,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ACD三项与“传子不传女”的重男轻女思想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2.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尚书令【答案】C【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才出现了百官甚畏之的现象,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尉是管理军事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书令是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故本题选C。3.电视剧芈月传(音同米)热播,芈月是楚国公主,观察下图世系表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哪项表述明显错误A. 图示历史时期我国已经进入战国时期,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 图示历史时期秦国的治国思想主要是法家思想,奖励耕战C. 芈月的母国楚国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在公元前221年所灭D. 图示历史时期的诸侯战争使用的兵器已多为铁质兵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确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治国思想主要是法家思想,奖励耕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国灭楚国的时间是前223年,六

4、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在前221年所灭是齐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得到推广,因此诸侯战争使用的兵器已多为铁质兵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4.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明朝废除丞相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度,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力度,正确;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属于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正确;废除丞相是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正

5、确,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分析解答。5.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最重视家世门第,世族为防止家世血统混淆,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家谱,C项正确。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6、,与材料不符,排除B。科举制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与材料不符,排除D。6.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朝代。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地方制度是:A. 郡县制B. 郡国并行制C. 设节度使D. 行省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被后世沿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故D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应排除;C项是唐朝的地方制度,应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地方制度”,结合所学元朝的行省制度分析解答。7.某

7、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剧,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下列故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回到秦朝当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 回到唐朝任门下省官员,负责审议C. 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D. 回到明朝任军机大臣替皇帝出谋划策【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设有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百官奏章,下达皇帝诏令;故A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故B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宋朝设有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C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军机大臣在清朝出现,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

8、D。8.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这一规定从本质上表明十二铜表法A. 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 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C. 限制贵族特权,维护平民利益D. 已经发展到罗马法的成熟阶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信息表明,十二铜表法禁止拖欠货款,这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9.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A.

9、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政治制度。“帝王专制史”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退位这一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民主政治史”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B项正确。A、B、C都没有确立民主政治制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10.据记载,有人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建言:不要轻率与江南大营的清军作战,而要环城固守,再分兵出略,以安庆作为天京的门户,伺机夺取江西。从太平天国的军事实践看,与此相符的是

10、A. 首义金田B. 定都天京C. 出师北伐D. 进行西征【答案】D【解析】从材料“不要轻率与江南大营的清军作战”“以安庆作为天京的门户,伺机夺取江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太平天国政权进行西征,保卫天京,符合这一作战思想,故D项正确,B项排除;A项是广西桂平,不符“以安庆作为天京的门户,伺机夺取江西”,排除;北伐是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故C项错误。11.“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惊心动魄的学生运动开始了。”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A. 民族工业发展B. 八国联军侵华C. 三民主义传播D.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答案】D【解析】民国八年是1919年,材料中说的是五四运动,导致该

11、运动爆发的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故D项正确;A项是甲午战争之后;项是1900年;C项是1905年之后。【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进行时间转换,“民国八年五月四日”相当于1919年5月4日,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2.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的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A.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D.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上海的法租界”“转移

12、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A正确;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是国民党一大,故B错误;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故C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是八七会议,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上海的法租界”“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结合所学中共一大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解答。13.“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首歌曲描写的最有可能是A. 辛亥革命B. 南昌起义C. 红军长征D. 渡江战役【答案】C

13、【解析】材料“雪山”“草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14.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答案】A【解析】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路轨”可知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根据“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桥奋勇抵抗”“东北各族人民相继组织义勇军”可知是九一八后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结合所学,九一八事变是我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A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材料无法体现,B

14、错误;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材料无法体现,C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5.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震撼世界的三大决战之一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是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役指的是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地区,淮海战役是

15、在安徽、江苏地区,渡江战役是在长江沿线,故ABD错误。16.电视剧琅琊榜中的京城叫“金陵”,也多次出现城门上“金陵”的特写。网友热论这是不是以南京城为原型,胡阿祥教授表示,“南京”别称“金陵”,但六朝时南京并不叫金陵,到五代十国时金陵这个别号才开始广泛使用。下列与南京历史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A. 图1: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 图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 图3: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 图4:渡江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后,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建立小农经济社会,不利于中国近代化,故B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的胜利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是三大战役,故D项错误。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