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泽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4053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临泽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临泽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临泽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临泽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临泽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期中.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泽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三历史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題,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完成东征后,开始营建洛邑。洛邑分为两部分:水东岸为成周(洛阳市东),将殷“顽民”迁于此地严加监督;西岸修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当时,周公的这一举措A. 为西周的东迁做好准备 B. 有利于稳固周朝的统治C. 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 使洛邑成为重要的封国【答案】B【解析】【详解】周公东征后,营建洛邑,监督殷“顽民”,并派驻军队,这有利于稳固周朝的统治,故B正确;周平王东迁洛邑发生于西周灭亡后,排

2、除A;周王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并非监督殷“顽民”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C;洛邑属于王畿,而非封国,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将殷顽民迁于此地严加监督;西岸修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中唐以后,一些在城市之外或农村地区贩卖农、林、牧产品的草市,由于贸易量大和人口数多而被提升为县,并成为县治,政府在这些地方设有管理机构。这说明中唐以后A. 地方行政系统日益完善 B. 商业性城市逐渐增多C. 草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D. 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一些在城市之外或农村地区贩卖农、林、牧产品的草市,由于贸易量大和人口

3、数多而被提升为县”可知,草市由于商业繁荣、人口增多而被提升为县,自然这些城市的经济职能较强,说明商业性城市逐渐增多,故B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并非所有的草市都发展为市镇,C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突破时间限制的问题,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些在城市之外或农村地区贩卖农、林、牧产品的草市,由于贸易量大和人口数多而被提升为县”,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A. 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 B. 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C. 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4、D. 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嘉靖帝对内阁封还诏旨一事表示不满,这说明当时内阁对皇帝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故A正确;内阁享有并行使封驳权,这虽然引起了皇帝的不满,但并不能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排除BD;内阁没有决策权,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内阁的职能分析解答。4.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 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C. 精耕细作生产的

5、不断完善 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体现了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这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C正确;自唐朝后,农业生产工具创新较少,排除A;农业高产作物引进于明中后期,这不能说明以前亩产量的提高,排除B;土地开垦只能增加土地面积,并不能提高单位亩产量,排除D。5.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经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式经济在内的经济结构。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A. 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B. 新式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 经济因外力而走向近代化 D. 经济发展采用西方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

6、知,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使中国出现了传统经济与新式经济并存的现象,尤其是出现了“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说明中国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因受外来侵略的影响步入了近代化,故C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近代中国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自然经济,B错误;D与史实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同世界市场体系接轨的新式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经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式经济在内的经济结构”,结合所学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解答。6.1853年,太平天国在答复英使文翰的信中公开宣布“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彼此之间,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1853年,在

7、另一答复中又指出:“万国亦许往来通商,但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这表明太平天国A.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C. 希望得到英国的经济支持 D. 对外国侵略有本质上的认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万国亦许往来通商,但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故A正确;B本身与材料不符,排除;C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本质上的认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万国亦许往来通商,但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7.下面是1873193

8、0年中国外贸情况表。由此推知,当时中国A. 鸦片输入居进口商品首位 B. 入超局面得到根本性改变C. 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 D. 外贸的半殖民地特征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信息显示,1873-1930年中国农副产品等原料出口在外贸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品在进口中所占比重一直很大,可知近代中国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半殖民地特征明显,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显示“鸦片输入”情况,排除A;表格信息无法反映入超情况,并且1873-1930年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入超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排除B;材料显示的是农副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情况,无法推断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C错

9、误。8.“一五”计划从1951年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2月基本定案,历时4年多,共编制了五次。1955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至此,“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最终完成。材料反映出A. 我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迷茫 B. “一五”计划有利于恢复经济C. 我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谨慎 D. 党内对实行计划经济存在分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实际上说明国家对计划经济的推行方案不断地修改论证,这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视,体现了当时中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谨慎,故C正确;A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经济政策的制定肯定存在分歧

10、,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一五计划从1951年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2月基本定案,历时4年多,共编制了五次”,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9.“它以制度的方式突出了族群、文化、宗教、习俗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合作。”材料中的“制度”A. 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B. 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C.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民族多样性”说明该“制度”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D正确;当时国家在政治上是统一的,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借鉴了历史的经验,但不是对历史的延

11、续,而是一种创新,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材料说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合作”,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10.1971年夏,朝日新闻开始长篇连载中国之旅,其他报纸也相继以“重新认识中国”“积极介绍中国”作为报道中国的主流。此情况的出现说明A. 两国民族矛后已消除 B. 中日关系走向了缓和C.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D. 美日间矛盾日益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重新”“积极”体现了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态度转向友好,这是中日关系走向缓和的反映,B正确;中日民族矛盾至今仍没有消除,A

12、项表述太绝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在1972年,C错误;D与题意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重新认识中国”“积极介绍中国”,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中日关系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在“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理论中提出,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基于这一认识,现代中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 注重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 B. 加大政府对落后地区的投资C. 在全球化中进一步韬光养晦 D. 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理论强调了自由市场存在的弊端,必须发挥政府的

13、宏观指导作用,中国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D正确;仅注重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不能改变“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的现实,A错误;B项内容虽然有助于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但不是解决地区发展悬殊的根本性措施,排除;在全球化中不能长期韬光养晦,而要积极参与,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结合所学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解答。12.1896年,总理衙门奏折主张,“新闻报馆环球各国都城所不禁”,官书局要办报纸,要仿照“西国新闻纸的内容”,摘要翻刊,这一认识的宣扬A. 改变

14、了总理衙门的职能 B. 削弱了政府的统治基础C. 有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实现了民族报业的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新闻报馆环球各国都城所不禁”“ 要仿照西国新闻纸的内容,摘要翻刊”可知,总理衙门主张开报刊之禁,要求效仿西方办报,这一主张的宣传有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总理衙门职能的改变、削弱了政府的统治基础、民族报业的独立,排除ABD。13.公元前150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罪犯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上变成了流放。这说明当时罗马A. 法律具有人文关怀性

15、 B. 法治理念遭到了破坏C. 深受着习惯法的影响 D. 法律规定具有灵活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现象说明罗马法律未得到很好的执行,这必然使法治遭到破坏,B正确;材料现象体现的是法律遭到破坏,而不是法律保护人,不能体现人文关怀,A错误;C材料现象没有体现,排除;材料现象体现的不是法律的灵活性,而是对法律的破坏,D错误。14.西班牙重商主义者马斯塔利兹指出:“这些贵金属并没有留在西班牙,而是转到它的更勤劳的邻人手里,使得他们致富,同时也成为西班牙人破产的原因。”材料意在说明西班牙开辟新航路A. 为本国积累了巨额原始资本 B. 为工业革命开拓了广阔市场C. 客观上改变了欧洲的经济格局 D. 推动各国积极参与海外探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西班牙掠夺的贵金属并没有用于发展国内的经济,财富流入邻国,为邻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客观上改变了欧洲的经济格局,C正确,A错误;西班牙把掠夺来的财富用于享乐,没有转化为资本,并没有为工业革命开拓了广阔市场,B项错误,排除;材料说明西班牙掠夺的贵金属并没有用于发展国内的经济,财富流入邻国,为邻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D项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