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自剪羽翼――浅谈曾国藩裁军原因及影响.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867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雄自剪羽翼――浅谈曾国藩裁军原因及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英雄自剪羽翼――浅谈曾国藩裁军原因及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英雄自剪羽翼――浅谈曾国藩裁军原因及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雄自剪羽翼――浅谈曾国藩裁军原因及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雄自剪羽翼――浅谈曾国藩裁军原因及影响.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雄自剪羽翼浅谈曾国藩裁军原因及影响摘 要 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及其湘军成了清政府最为忌惮的对象,面对朝廷的层层压迫,曾国藩为求自保,迫于自身实力有限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等原因,只得裁军。裁军之举虽缓解了清廷的心腹之患,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却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关键词 曾国藩 湘军 裁军 影响太平天国可谓是满清王朝的心腹之患,这个事件的过程和结果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清朝既有的格局。如果是满人平定了太平天国自是皆大欢喜,可是偏偏是身为汉人的曾国藩力挽狂澜平定了太平天国,这必定会弱化满清的统治,这一点上到皇帝、各位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心照不宣。这就导致即便曾国藩不遗余力的对清政府表忠心,

2、满清并未惺惺作态,而是直接对曾国藩采取了抑制政策。从湘军成立伊始就伴随曾国藩的最大问题便是粮饷。湘军本是地方性团练,粮饷军费基本都是自行筹集,加之曾国藩采用“高薪养廉”的模式,湘军每月的军费开支接近于天文数字。后期,清政府虽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助其筹措军费,但是仍然对他大加抑制。曾国藩闻讯忙具疏力争,无奈清政府指出即使没有江西厘金的收入,则两湖、川、赣仍月可协解湘军155000余两,警告他不要广揽权力,贪得无厌,这让曾国藩在寒心的同时一筹莫展。湘军在建立之初人数只有一万八千人,月饷八万两,但是随着湘军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人数扩至二十余万,月需饷费高达二百万两,可湘军的根据

3、地湖南因饱受战乱民生凋敝,财力匮乏,无法为湘军提供足够的军饷,这使得湘军长期拖欠军饷,只能默认甚至纵容士兵以抢代饷,导致军纪败坏甚至发生兵变。湘军本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催生的,但镇压太平天国是个一次性工程,八旗、绿营虽然无用但是牢牢占据着国家军队的位置,这使得湘军在完成使命后没有位置安顿。通常,如此庞大的非政府军队产生是为了造反,改朝换代之后国家机构必然进行大换血,而军队则是新的官吏的主要来源,用以论功行赏和加强统治。湘军虽然是为了平定叛乱而产生,与他们的初衷不同,但是不可否认,安置精英辈出、战斗力强的湘军的最佳方法仍是改朝换代。在当时推翻外族统治,恢复汉人统治仍有广阔的社会基础,况且湘军中很多

4、将领都曾劝曾国藩自立为王,如在攻下安庆后,李元度写贺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安徽巡抚彭玉麟送迷信“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在攻下太平天国后,面对清政府与日俱增的压迫,曾国荃、鲍超等将领更是忍无可忍企图重导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戏码,曾国藩无奈书写“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以表明无意自立的心意。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选择称帝的道路来安置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子弟兵呢?从客观上来讲,曾国藩不称帝是由于清政府的牵制和自身实力原因。首先,清政府不断利用湘军内部的缝隙、矛盾分化湘军,提拔曾国藩下属以以分而治之,牵制曾国藩势力过分膨胀。例如左宗棠被清政府破格提升为闽浙总督,两万余人从湘军中分离出去,与此类

5、似的还有李鸿章,这些虽与他们的个人能力密不可分,但是也确实是清政府有意为之。其次,清政府以防止太平军流窜为由,分别在长江上游、长江下游、安徽和湖北交界处屯兵,以牵制湘军北进,一旦湘军有反叛之势便可从四面将其包围。此外,清政府在令曾国藩操办团练的时候还令湘、苏、直、皖、豫等九省的另外四十一名大臣操办团练,这些地方团练对曾国藩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更何况清政府还有二十余万的八旗中央军和六十多万的绿营兵。盛极必衰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在攻陷金陵后湘军内部出现了许多弊病,可以概括为六点:一为将士厌苦行间,二为沾染官场习气,三为缺额严重,四为骚扰之事时有发生,以致归民有官兵不若长毛之叹,五为

6、将士以军营为传舍,任意远飚,投效他处,六为重蹈八旗绿营兵败不相救的覆辙。由于缺饷,导致军纪败坏,在湘军后期以抢代饷、分配不均、士兵哗变的现象经常发生,这让曾国藩十分忧心。即使是全盛时的湘军也是没有实力将曾国藩推向帝位的。湘军之所以能打败太平天国夺下半壁江山,靠的主要是强大的水军,如果要自立为王,必然会与清政府在北方所屯驻的擅长陆路作战的八旗、绿营兵发生正面冲突,这无异于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此外,湘军将领间矛盾重重。左系湘军中情况复杂,大将王开化、王开琳等与曾国藩向来不和,刘典、杨昌浚等人随曾国藩征战多年一直不得重用因此心存不满,如果曾国藩称帝,这些人可能不会支持他;淮军中太平军降军和李鸿章安徽

7、老乡很多,这使得淮军很难对曾国藩有认同感;而沈葆桢与曾国藩不和,两人甚至曾经绝交,他也不可能支持曾国藩称帝。这样看来,曾国藩直接指挥的湘军有12万,其中有四万在左宗棠手中,三万归沈葆桢管辖,七万水陆之众归李鸿章管辖,只有五万是归曾国荃管辖的直系部队,如果曾国藩要称帝很有可能面对的是众叛亲离、寡不敌众的场面,何况还有清政府的大批军队呢?实际上常胜军首领戈登也曾劝李鸿章称帝,在这个时候最先称帝的人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曾国藩聪明如是是不会为别人做嫁衣裳的。从主观上来讲,曾国藩深受传统理学思想的影响,一直恪守忠君敬上的人生信条,这让他不愿背负谋逆犯上的罪名。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期间,曾国藩怀着匡

8、时济世的情怀和对清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招揽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完善湘军。在湘军将士179人中,书生出身104人,占可考人数的58%之多。曾国藩及其手下的书生,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对清政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忠诚。书生统兵与武夫不同,怀有强烈的事功心理,想要成为王佐之才,青史留名,而非行谋逆之事改朝换代。正如清史稿中评价“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曾国藩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理念对他的政治决策有深刻影响。由于深受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熏陶,曾国藩不同于袁世凯等武将,他的理想是建功立业,成为帝师王佐,以澄清天下挽救衰势,而不是自立为王。这使得曾国藩在处理与清政府的关系时恭谨退让、忠心不二,始终保持一派儒将之风。

9、出于上述客观、主观的原因,靠称帝而安置湘军子弟兵是不可能了。熟悉历史的曾国藩自然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早在几年前他就开始思索退路,告诫曾国荃说“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荫庇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致连累弟等”“自古握兵柄而兼窃利权者,无一不凶于国而害于家,弟虽至愚,岂不知远权而避谤之道”“如金陵果克,于广大中再加一段谦退工夫,则萧然无与,人神同钦矣。富资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为了向清政府表明忠心,在攻陷天京后曾国藩迅速的裁撤军队,清政府对此很是赞赏。 曾国藩深刻的意识到在平定了天国叛乱之后,

10、国家内部暂无大患,唯有近代化才可以增强国力、抵御外辱,清政府此时国库已没有多余的银两,而裁撤已经衰落的湘军所节省下来的军费正好可以用于现代化建设,正如许卓云在从历史看组织中所说“曾国藩扑灭太平天国后要让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点显然不能靠湘军,所以他选择了裁军,以垃圾股换取社会资源”。此后,曾国藩放开手脚开始了现代化建设。他建立安庆军械制造所,试造中国第一艘轮船,造成轮船发动机;访求人才学习西洋制造船炮的技术,建立兵工学堂培养各种工程师人才,设立“翻译学馆”专译有关制造机械船炮的西方书籍,选派赴美留学生开创留学风气。所以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之父。曾国藩的顾全大局既是无奈之举,又是明智之举,

11、它使得清政府在经历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之后没有出现历史上常见的大权旁落的现象,反而出现了“同治中兴”的新气象。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在曾国藩力求自保、一心为国进行裁军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为清政府最后的衰亡埋下了伏笔,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湘军由于采用将领兵权在握、军饷自筹的独特形式,引发了清代兵制的重大改革,弱化了皇权对军权的绝对控制,分散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督抚专政的局面。第二,导致湖南乡绅势力的膨胀。湖南是湘军的发源地,因此成为了军功绅士最多的省份。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裁撤下来的大批将士衣锦还乡,“长沙新增官保第十三家,湘乡一县二品以上军功官僚绅士将近两千家”

12、。这些军功官僚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和权势构建了一个共同维护既得利益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给湖南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他们干预地方政权。地方政府的决策符合他们的利益便支持,损害他们的利益便不遗余力的反对,造成了“绅权大于官权”的现象。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他们反洋教、抵抗现代化生产方式、死命维护封建统治,成为了社会上最为保守的势力。其次,军功绅士人数急剧扩大使得功名绅士人数相对变少,导致湖南绅士集团素质的下降;这些军功绅士作战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还乡后挥金如土奢侈浪费,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湖南民风的颓靡萎顿。第三,导致哥老会在湖南的迅速发展。咸丰年间,哥老会开始在湘军内部蔓延,曾

13、国藩深以为患。到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大量裁撤,湖南无业游民的人数猛增,由于这些兵勇在湘军时军饷丰厚,归乡后奢侈成风,很快便花光了积蓄而陷入贫困,只能结盟拜会以求自保;同时,数十万湘军的集体还乡导致消费人数急剧增长,物品供应不足,物价飞涨,贫苦的百姓无以度日,不得不加入哥老会寻求庇护,因此,哥老会迅速发展,此起彼伏的掀起起事活动,清政府焦头烂额。到了20世纪初,哥老会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联络、利用,发起了华兴会长沙起义、马福义起义、萍浏醴起义,在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中,哥老会起了很大作用,成为了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湘军拯救了清王朝,面对清政府的猜疑,曾国藩的裁军之举为清政府拔去心头刺、支援了近代化

14、建设,同时也在一点一滴的蚕食着清政府最后的尊严。随着军权的下移,皇权的灵光渐渐被淹没,龙椅的威望不复往昔。因湘军裁撤而壮大的哥老会更是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以武力反抗的方式震荡着清王朝已经伤病累累的骨架,最终,湘军这个清王朝的救世主成了清王朝的葬花人。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的:“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挽救了满清,同时客观上也削弱了满清,满汉统治者之间的势力起着显著变化,从此满清政权逐渐向汉族军阀转移。”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参考文献:1何君.反经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八大策略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2罗尔纲.湘军兵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3梁绍辉.曾国藩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曾国藩全集家书M.岳麓书社,1987.5赵尔.清史稿M.中华书局出版社.(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