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二历史入学考试.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838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二历史入学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二历史入学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二历史入学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二历史入学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二历史入学考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高二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1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即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

2、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2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3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可以反映出当时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4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

3、的学术道德修养5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7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户

4、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北方道1370569451北方道4922183550南方道1671302549南方道4051451450 上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8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历史

5、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9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10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

6、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11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喻世明言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喻世明言第十六卷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警世通言第八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醒世恒言第二十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西湖二集第六卷姚伯子至孝受显荣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12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

7、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13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实破14下图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

8、是A美、英、日 B英、日、美 C英、美、日 D日、英、美15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 “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 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 B重治吸食人员 C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D严惩鸦片贩子16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

9、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17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18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0、的影响19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当时这一规定旨在A动员一切力量反蒋抗日 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实力C加强各阶层的抗日联合 D铲除根据地的不稳定因素20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21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

11、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A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 C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D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22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2319世纪晚期

12、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教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教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放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阔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24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B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C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向

13、纵深发展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5(25分)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