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重难点解析 .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718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重难点解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重难点解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重难点解析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重难点解析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重难点解析 .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两汉的统治、两汉政治经济制度重难点解析一. 本周教学内容两汉的统治:楚汉之争,刘邦建立西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措施,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混战。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推恩令,察举制,编户齐民。二. 重点、难点重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作用;汉武帝大一统的各方面措施;光武中兴;对两汉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解。难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对东汉衰亡原因的分析;如何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阅读课)汉朝是我国历史

2、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两汉的统治,要求了解西汉兴衰的历史过程,东汉建立、统治政策调整和东汉中后期统治的黑暗,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对历史的影响等。(一)楚汉之争秦朝末年,反抗暴秦的队伍中两个势力最大的军事集团领袖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后,为争夺统治权,从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不再属于农民起义范畴,而是新的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战争。经过4年的斗争,最终以刘邦取得胜利而告结束。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中国统一于一个新的封建政权汉。(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1. 汉初实

3、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数量大大减少。西汉初年,面临经济凋敝,政治困窘的局面。(客观原因)为改变困窘的局面,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初期的皇帝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观原因)2.“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在铲除异姓王,稳定边疆局势的同时,汉高祖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1)罢兵归农,大量士兵转向农业生产,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经济;(2)复故爵田宅,既扶植和保护了地主经济,又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3)抑商政策,目的是防止农业劳动力流散,保护小农经济,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4)减

4、轻田租,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 文景之治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得到推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1)轻徭薄赋,奖励农耕。(2)轻刑慎罚,改革法律。(3)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三)汉武帝的大一统1. 汉武帝时期的国情(1)国力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2)面临问题: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疆不宁、王国问题等。加强集权,成为客观要求。2. 汉武帝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内外朝;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推恩令”;

5、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2)军事方面:出兵匈奴,改变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3)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五铢钱;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收营业税和财产税。 (4)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尊儒尚法是汉武帝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是西汉王朝形成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3. 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以其非凡的胆识和谋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汉武帝在位的

6、后期,由于连续不断的对外战争和穷奢极欲的耗费,以及好大喜功的种种举措,使得社会经济问题日益严重。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敏锐地指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的规律。(四)西汉的衰亡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在西汉政权内部,重用外戚和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五)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1. 东汉的建立西汉王朝统治后期,外戚把持朝政。最终,外戚王莽建立“新”朝以代汉。在王莽统治的十几年中,西汉末年的统治弊端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剧了人民的苦难,绿林、赤眉起义爆发。王莽死而“新”朝亡,公元25年,曾经参加绿林军反对王莽统治的

7、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年号建武。2. 光武中兴经过西汉末年的腐朽统治和王莽的急政,以及连年的战争,东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为巩固统治,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刘秀,采取安抚的统治政策,即以“柔道”治天下。这既是对西汉衰亡教训的借鉴,又是农民起义的警示,同时也是对西汉前期政治措施与休养生息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政治方面:对不善治国的武将,给予优厚待遇,但不给实权;重用节操高尚、熟悉典章而又有治国之才的文臣;扩大尚书台权力,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经济方面: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励

8、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减合并地方官衙,复员军队,让大批劳动力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过汉光武帝刘秀多年的努力,社会逐渐安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所谓“中兴”,是史家将西汉与东汉王朝视为一个统一王朝的两个阶段,将汉光武帝的统治看作是西汉衰微之后的再度兴盛。)(六)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豪强地主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到西汉后期有了较大发展,东汉时期实力迅速膨胀。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刘秀的功臣大将也多为豪强地主。东汉建立后,“累世公卿”集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就构成了豪强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权的特点。东汉初年,光武帝加强皇权,对豪强地主尚有一定约束力。汉元

9、帝后,朝廷逐渐对豪强失去控制能力。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权的结果。经济上,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依附农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装,设置坞堡壁垒,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这是黄巾起义后出现群雄割据局面的缘由。因此,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主要社会现象:外戚与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混战,其源皆出于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七)外戚宦官专权1. 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宫内许多官员西汉时例由士人充任或者参用士人,这时多改为专由宦官充任,以便皇帝直接掌握。皇权加强,相权的削弱,在东汉中期以后王朝衰败的条件下,导致了外戚宦官挟主

10、专权的结果。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外戚宦官权力争斗不休,各谋私利,东汉中后期政治一片黑暗。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专权,都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继续操纵。他们又都趁权力在手的时候排除异己,竭泽而渔,而置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于不顾。2. 党锢之祸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从封建士大夫看来,宦官是他们所不齿的微贱的暴发户。一些关心东汉王朝命运的官员、士大夫和太学生形成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势力。他们品评人物,形成“清议”之风。在当时政治极端腐败的情况下,这种清议在士大夫中间,多少起着一些激浊扬清的作用。这些官员、士大夫和太学生的活动,对当政的宦官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11、。166年,宦官诬告大臣李膺等与太学生结党营私,诽谤朝政,并将他们定为“党人”,逮捕后判处终身禁锢,永不录用。几年后,宦官再次以结党之罪逮捕党人,并扩大禁锢范围,李膺等一百多人惨死狱中,史称“党锢之祸”。直到黄巾起义发生后,184年党人才被赦免。(八)东汉名存实亡东汉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外戚宦官专权,统治越来越黑暗、腐朽,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黄巾起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并且促使东汉王朝最终瓦解。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号召,利用宗教组织全国几十万人同时起义。起义民众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形式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

12、农民战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起义瓦解了东汉腐朽黑暗的统治,在广大地区打击了官僚地主,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东汉王朝名存实亡;起义冲击了豪强地主田庄,暂时缓和了土地兼并。黄巾起义爆发时,东汉政府号召豪强地主以私家武装助剿。豪强地主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原有的私家武装由隐蔽转为公开,并且大大加强了;豪强地主出任州郡长官,乘机扩充武装,积蓄力量,形成许多割据势力,同东汉王朝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长期以来豪强地主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分裂形势,进一步明朗起来,东汉王朝实际上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200年,两股较为强大的割据军阀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在官渡决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

13、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从秦末到西汉建立前,历经8年战乱,社会经济残破不堪,即使统治阶级也无法搜刮更多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政权存亡的首要问题。汉初的几代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制定统治制度,以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是承袭秦制。但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搬照抄,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两汉的制度,范围广,本课只选几个主要方面。(一)刺史制度秦朝时,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到汉武帝时,建立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表现在: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负责

14、监察;采用“以小驭大”的原则,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西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之所,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也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刺史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皇帝的权力。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但在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失去了监察的作用,东汉末年,更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二)郡县制与封国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行政机构。西汉承袭了这种制度

15、。由于历史原因,刘邦在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分封了7个异姓王,还封了140多个列侯,形成王国和侯国。后来,鉴于异姓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刘邦先后铲除异姓王。因担心各地统治不稳,又封同姓子侄为王,即同姓王。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如:景帝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汉武帝还颁布“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募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不准他们参与政事。诸

16、侯王问题得以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三)察举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新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期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之外,皇帝可以征召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成为“征召”。汉武帝时,就破格任用了一大批开拓型人才,如破格录用了出身贫寒的主父偃,从商贾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隶群中发现了大将卫青等。形成了“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局面,使汉武帝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辉煌时代。东汉时期,继续推行西汉的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