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蓉城高一历史期中联考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181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蓉城高一历史期中联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蓉城高一历史期中联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蓉城高一历史期中联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蓉城高一历史期中联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蓉城高一历史期中联考 1.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禹治水的范围在黄河中游地区,而战国秦汉文献记载的治水范围却扩大到了今天的大半个中国。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 先民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扩散B. 后世研究更接近历史真相C. 大禹治水从传说到信史的历程D. 古代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的意义不只是战胜水灾,这个传说包含着一系列整理疆土的伟业。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追溯到的中国大地上大范围、一体化的人文地理格局形成的起点,就是以大

2、禹治水这件事为标志。据此,结合材料中“大禹治水的范围在黄河中游地区,而战国秦汉文献记载的治水范围却扩大到了今天的大半个中国。”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先民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扩散,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后世研究不一定能够更接近历史真相,排除;C、D项与材料不相关,排除。2.吕氏春秋所辑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集中深入论述了当时的农业科技。这体现了中国农业经营思想中的A. 耕者有其田B. 精耕细作C. 趋利避害D. 量力而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农业精耕细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辅之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3、。再结合材料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集中深入论述了当时的农业科技。”可知本题体现了中国农业经营思想中的精耕细作,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历史概念理解和突破,例如题中精耕细作的考查。3.刘邦时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普及铁犁牛耕B. 瓦解血缘宗法关系C. 发展小农经济D. 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刘邦时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试图通过制定诏令,鼓励民间多生子,并辅之以分家制度,确保国家拥有更多的自耕农同

4、时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本题答案选C项。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只是材料简单复述,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排除。4.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该材料说明当时A. 手工业管理严格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 技术垄断是行规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故本题答案选A项。B、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排除。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5.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

5、代”。以下可以作为有力证据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问世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半两钱出现在秦朝,B五铢钱出现在汉代,C项开元通宝出现在唐朝,三项与材料时间冲突,排除。6.明直隶州志记载:佃人承赁主田不自耕种,借于他人来耕种,借耕之人,既交田主骨租(土地所有者所收之地租),又交佃人皮租(二地主之租)。这表明当时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C.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D. 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

6、】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佃人承赁主田不自耕种,借于他人来耕种,借耕之人,既交田主骨租(土地所有者所收之地租),又交佃人皮租(二地主之租)。”,结合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土地经营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然以租佃经营为主,排除;D项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7.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由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征收舶税“以助国用

7、”。这一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A. 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B. 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C. 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D. 开始走向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由心腹宦官担任”“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结合题干设问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故答案选A项。B项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农业,而不是海外贸易。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开始”这一结论。故C、D两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题干的设问,抓住题中“变化”,结合材料中相关的有效信息,即可得出答案。8.下图是明中后期的

8、国内市场略图,此图反映当时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C.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D. 民族工业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跨越南北方不同省区进行交易的现象,反映出明朝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本题答案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民族工业兴起出现在近代中国,与题中时间不相符合,排除。9.对比下图唐长安、下图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的变化,这反映了A. 政府管理失控B. 草市开始普及C. 工商业市镇繁荣D.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中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空间限制,实行坊市制,而宋代商品

9、经济发达,商业活动沿街而设,打破了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政府管理失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草市在材料中只是出现,并没有体现普及,排除;C项工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10.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代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与征税。这表明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C.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人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 商人

10、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某些特定时期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答案选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官商合作和官商分利,A、B两项与主题无关排除;D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11.宋朝出现“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导致此现象的根源是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井田制的瓦解C. 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D. 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反映出宋朝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

11、有制存在,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井田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瓦解了,故排除。D项不抑兼并只是土地兼并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与题干设问不相符合,排除。12.某中学生开展研宄性学习,其小论文中频繁出现“闽”“粵”“擀”“弹”“黄道婆”等词。由此推知,该文的研宄对象是A. 冶炼业B. 陶瓷业C. 丝织业D. 棉纺织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在宋元时期由海外传入福建、广东等沿海边疆地区。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使她的家乡松江地区成为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13.19世纪末,以福

12、州为中心的农家手工业机坊约500家,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布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传统产业仍占统治地位B.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 以福州为中心的农家手工业机坊约500家贴上本庄招牌出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农民手工业品的商品化反映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本题答案选B项。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4.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

13、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促成此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髙涨C. 政府暂时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应对巨额战争赔款,解决财政枯竭问题,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甚至奖励工商,客观上促成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高潮,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不符合基本史实,表达错误,排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髙涨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5.下图是民国初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这种现象A. 改变了民族工业

14、的结构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催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D. 导致了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一战爆发,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导致1913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逐渐减少,这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故本题答案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工业结构的改变,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想产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之后,排除C项;自然经济彻底瓦解发生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项。16.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通过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把私营工商业生产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上来,按照国民经济的

15、需要进行生产,逐步消灭其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按此文件开展了A. 土地改革B. 合理调整工商业C. 没收官僚资本D. 全行业公私合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把私营工商业生产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上来,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进行生产,逐步消灭其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国家发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其发展高级形态是把工商业改造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并发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故本题答案选D项。 土地改革和合理调整工商业发生在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故排除C项。17.从1953年起,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等领域。这些举措A. 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B.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C. 缩小了城乡的差别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 国家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