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 旧.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173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 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 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 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 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 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 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 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 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 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 旧.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 素材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突厥和铁勒同族,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以狼为图腾,共有10个氏族(姓),其中以阿史那氏最显赫。突厥最初活动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北之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掌握冶铁技术。5世纪中叶,漠北柔然族强大,占据高昌一带,突厥人被迫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金山形似兜鍪(dumu,即战盔),俗呼兜鍪为突厥,因而这支铁勒部落遂以突厥为族号。突厥人受到柔然的蔑视,被称为“锻奴”。6世纪初,柔然衰落,突厥乘机发展势力。西魏大统十一年(545),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降铁勒五万余户,力量更加强

2、大,中原王朝对其刮目相看。大统十七年(551),西魏文帝把长乐公主嫁给土门,突厥与中原王朝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西魏废帝元年(552),土门发兵大败柔然,在我国北方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自立为伊利可汗。可汗牙帐(汗廷)设在于都斤山(又作乌德、郁督军山,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此山被操突厥语的部落视为圣山)。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消灭柔然,威服塞外诸族。突厥汗国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大可汗之下以兄弟、子侄为小可汗,分领部落。下有职官叶护等28个等级,皆世袭。突厥汗国制定了保护私有制的刑法。征发兵马及收赋税时,刻木为契并附上金箭,用蜡加封盖印,作为凭信。隋初,佗钵可

3、汗(木杆可汗弟)病死,汗室内讧。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沙钵略在其妻北周千金公主鼓动下,为北周报仇而攻陷临榆镇(今山海关)。隋文帝一面筑长城,屯兵自卫,一面采用长孙晟的建议,对突厥实行“远交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反间政策(隋书长孙晟传、隋书突厥传)。开皇二年(582),沙钵略率诸路可汗兵马进攻隋朝。开皇三年(583),隋出兵反击,突厥败走。军事失败,使突厥内部进一步分裂。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的牙帐。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达头、阿波、贪汗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形成独立的西突厥。由此,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

4、区。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疆地区的最高权力机关(军政合一),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民政、赋税、军事、司法、人事、文书都设官专门负责。官职分设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诸曹参军事、参军事等职。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付外来侵扰,考察所属官员政绩,给予赏罚,镇压叛乱。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平定高昌以后,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西州交河(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古城址),统辖高昌故地。天山以南,原为西突厥役属的各国先后归附唐朝,唐以其地设置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

5、(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军镇,隶属安西都护府。显庆二年(657)唐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在西突厥故地设置羁縻蒙池、陵二都护府,各领都督府州若干;次年安西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治所移到龟兹,并在天山以北设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为管理天山以北的西突厥故地,唐朝在显庆年间设置金山都护府,治所设在庭州,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隶属于安西都护府。龙朔元年(661),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原为西突厥役属的西域16国也全部设置都护府,管理80州、110县、120个军府,并由安西都护府统领。长安二年(702),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治所在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

6、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景云二年(711),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归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都是中国的领土。回纥汗国的建立回纥是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铁勒回纥部,汉代称“乌揭”。南北朝时期游牧于独乐河(今土拉河)以北者称“袁纥”,是东部“高车六部之一”;散处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者称“乌护”。隋代称“韦纥”。唐武德初年称“回纥”。贞元四年(788),其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鹘是一种凶猛的鸟,“回鹘”含有

7、“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唐代文献记载,隋代到唐初,回纥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一带,位于同属铁勒的薛延陀部之北。当时回纥与薛延陀、仆骨(仆固)、同罗、契等铁勒诸部同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曾在隋末唐初一再进行反抗。贞观元年(627),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以5 000名骑兵大败厥颉利可汗10万大军,声震北方。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与铁勒其他部落共同协助唐朝击灭薛延陀,进而越过贺兰山,进入黄河流域,并遣使归顺唐朝,唐太宗为此特至灵武接见。此后,回纥尽有薛延陀故地,一跃而为铁勒最大的部落。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在铁勒诸部之地广置羁縻府州,并以回纥

8、部为瀚海都督府,其首领吐迷度被唐太宗册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属唐燕然都护府管辖。吐迷度之后六代君长皆受唐都督称号。龙朔年间(661663),唐朝改燕然都护府为瀚海都护府,统领回纥及漠北之地。后突厥复国后,7世纪末8世纪初,回纥中的一部分迁往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留在漠北的,自天宝以后均为后突厥所役属。天宝三年(744),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他便凭借唐朝声势,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铁勒诸部逐渐在回纥名义下融合为一族 。可汗之下职官共28等,如突厥旧

9、制;可汗之下还置内外宰相、都督、将军、司马,这表明回纥汗国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既沿袭突厥汗国的传统,又深受唐朝影响。汗国下辖原铁勒之仆骨(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诸部,另外还有阿布思、骨仑屋骨思二部,当属后来显赫的部落。上述铁勒9部之外,回纥也把被打败的拔悉密、葛逻禄纳入汗国,号称11个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统治。由此可见,回纥汗国实际上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的铁勒诸部联盟。渤海国隋唐之际,靺鞨七大部落中以粟末靺鞨最强大。605年,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率八部大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在唐总章元年(668)内迁营州(今辽宁朝

10、阳)。圣历元年(698),粟末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开元元年(713),唐玄宗派郎将崔忻,以摄鸿胪卿的身份,敕持节宣慰靺鞨使的名义,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州。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宝应元年(762),唐廷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大祚荣之孙)为王,进检校太尉。从此,渤海与唐朝关系更加密切,不断遣使朝贡。渤海国在辽太祖天显元年(926)为辽所灭,先后传1

11、5王,历228年。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充,疆域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其四世祖野勃是大祚荣之弟),被称为渤海中兴之主,广开土宇,“南与新罗、与唐为界,东至海,西临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即包括今吉林、黑龙江、辽宁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平安道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年间(785805)一度徙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珲春)外,一直定都于上京。渤海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并有高丽、汉、突厥、契丹、室韦等民族在

12、内的多民族政权。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大钦茂时期,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县的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有法律监狱等。南诏的统一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就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广置羁縻州县。7世纪末正当唐朝积极经营洱海地区的时候,位于唐朝西邻的吐蕃迅速壮大,不断派兵进攻唐朝的西境,同时南下深入到云南洱海地区和四川的昆明(今四川盐源)地区,与唐朝争夺四川北部的安戌城(今四川茂汶),其势力直逼成都。吐蕃势力已构成对唐朝西南边疆的威胁。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唐朝决定从

13、洱海各部中选择一诏加以扶持,使其统一洱海各部,既能控制洱海地区的局势,又能遏制吐蕃势力南下,减轻吐蕃对唐朝西南边境的压力。南诏社会生产水平高于其他各诏,不仅具备统一六诏的物质条件,而且政治上一贯靠拢唐朝,细奴逻曾于653年被唐朝封为巍州刺史。细奴逻之子罗盛在武后时向唐朝纳贡,因而敕鸿胪安置,赐锦袍、金带、缯彩百匹,关系融洽。8世纪30年代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朝御史严正海等人的策划下,一举统一了六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赐皮罗阁名为蒙归义,册封为云南王。云南王成为唐朝在洱海统治的地方长官。通过这一措施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元二十七年(739),南诏徙居太和城(今云南

14、大理南太和村),定为国都,各种制度相继建立,正式成立了南诏政权。皮罗阁及其子孙不断扩充势力,据有今云南全境和川南、黔西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部分地区。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居住。从战国到东汉,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进入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隋朝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今藏西北)、女国(今藏西、葱岭南)、附国(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赞普,藏语

15、,意为有权势的君王, 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其子松赞干布即位后(629650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为“如”(藏语意为部或翼)的军政组织。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千户所统兵1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效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

16、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各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松赞干布在大相禄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其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8倍,连同原物共为9倍。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要听他们的吩咐按期还债,称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