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西等五六校高三历史期末联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158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山西等五六校高三历史期末联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山西等五六校高三历史期末联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山西等五六校高三历史期末联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山西等五六校高三历史期末联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山西等五六校高三历史期末联考.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2019.1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策中记载,在六国看来,位于西边的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决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

2、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这表明,在战国时期A. 六国与秦风俗差异较大B. 华夷有别观念业已产生C. 秦较少受儒家思想影响D. 地理位置影响民风民俗【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在六国看来,秦与戊,翟同俗,与六国文化风俗差异较大”,是六国的观念问题。A项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秦的文化风俗与六国不同,与地理位置及受儒家思想影响少有一定关系,说明华夷有别观念业已产生,故选B。C、D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提取,对材料主旨概括不全面,排除。2.洛阳伽蓝记校笺中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

3、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延酪、治脑二里,里内之人,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輀车为事。”材料表明,北魏时期洛阳城A. 经济功能得到彰显B. 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 商业受到严格管理D. 形成不同的商业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故选A。在北魏洛阳城内除官方划定的“市”之外,“里”内也出现了商品交易行为,但是里和市依然存在,不能说明坊市制已被打破,故B排除。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故C错误。“甲”中出现了商业行为,并带有一定的区域专业特色,但这时候的“里”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商业区。故D排除

4、。3.忽必烈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国族)色目人(除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原金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这说明元统治者A. 维护蒙古贵族利益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 坚持蒙古本位观念D. 推进民族不断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未体现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故A排除。材料中元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体现了民族分化政策,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故B排除。材料中实行四等人制,而蒙占族是国族,强调蒙占族的优越性,同时强调不忘本,不忘蒙古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坚持

5、蒙古本位观念,故C正确。材料强调民族分化,民族隔阂,不利于民族融合,故D错误。4.进讲,是为帝王讲解诗书文史。清代国子监祭酒徐文元呈报进讲四书,康熙则指示,“四书屡经讲读,联心业已熟晓。每观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应与四书参讲”,遂命之再改讲章。康熙皇帝意在强调A. 经史教育同等重要B. 重视儒家统治地位C. 立足现实经世致用D. 继承推崇汉族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未体现康熙帝强调经史教育同等重要,故A排除。材料中未体现重视儒家统治地位,故B排除。“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神于治道,应与四书参讲”,说明康熙帝强调历史为治世提供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的功能,故C正确。四书、通

6、鉴均为汉族文化,康熙帝重在强调通鉴,故D排除。5.1863年6月,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在奏折中曾说:各国公使驻京,“中国虚实,无不毕悉,始不过侵我利权,近复预我军事。凡举用人行政,渐形干涉”。这反映了当时A. 清廷理性认识列强侵略B.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C. 外交官员素质不断提高D.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薛焕个人认识不等同于清廷认识,且薛焕只是认识到了列强侵华的危害,未上升到理性认识,故A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不平等条约,允许公使进京,列强开始干预中国内政,B选项“控制”说法与史实不服,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外交官员素质提高,故C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

7、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促进了清廷官员认识的加深,故D正确。6.1913年9月15日大公报报道:“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求离婚,实繁有徙,此皆前此未有。”期间,女性诉讼案占据多数。但从讼离结果来看,有相当多的诉离案却以失败收场,并不令诉离者十分满意。这一报道内容说明A. 大众媒体促进观念变迁B. 妇女地位得到明显提高C. 男性法律地位高于女性D. 传统观念阻碍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只是提及了大公报对社会现象的客观陈述,未体现其对观念变迁的作用,故A排除。B选项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未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诉离结果失败,无法体现男女法律地位的差异,故C排除。材料体现了婚姻自由等新

8、观念,但能否诉离成功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传统观念社会习俗等,故D正确。7.下表为1928-1930年我党工人和农民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情况。这一情况说明,这一时期A. 苏维埃政府得到农民的拥护B.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已经转移C.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 革命的领导阶级已经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1年,故A排除。共产党员中农民占比大,体现了中共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故B正确。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始于1927年南昌起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排除。革命的领导阶级未发生变化,还是无产阶级,故D排除。8.新中国成立后初期,财政体制

9、是“以支定收”,即每年中央在确定地方的支出之后,再划给地方一定的收人项目,并确定分成比例。在1958年先改为“以收定支”,即中央先确定地方财政的收入项目及分成比例,再由地方根据收人自行安排支出。1958年9月,又更改为“收支下放”。这些变化A. 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 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C. 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D. 有利于地方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建国初期财政体制的变化,即中央财政权力不断下放至地方以缓解中央财政压力。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的分配并不能反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故A排除。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的分配和工业结构调整关系不大,且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10、内,工业结构未有较大调整,以重工业为主,故B排除。财政体制改革无法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C错误。增加地方财政自主性,提高地方积极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故D正确。9.古雅典制定了多种刑法,如死刑、不受法律保护、流放、监禁、没收财产(财产充公)罚金。通常,针对特殊的人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惩罚,如对于侨居雅典的外邦人,可以将之卖为奴隶,而根据传统,卖为奴隶这种惩罚不能加诸雅典公民。这从本质上说明古雅典A.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 实行自由公民的特权民主C. 存在法律实施因人而异D. 外邦人不受雅典法律保护【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只提到刑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备,故A排除。公民是雅典民主

11、的主体。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由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的实施,故B正确。法律实施有外邦人和公民的差异,但这只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本质,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外邦人不受雅典法律保护,故D排除。10.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共31章,其中有21章53节提到中国,且言语间以抨击攻评为主,将中华帝国引作专制政体的反面教材。而伏尔泰则认为中国是推行开明君主制的成功典范,该观点散见于他的诸多作品中。依据材料能得出的结论是A. 中国古代政治具有两面性B. 两人都在为启蒙思想寻找事实论据C. 孟德斯鸠较伏尔泰更激进D. 两人审视中国的视角存在根本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两人的观点并不是对

12、中国古代政治两面性的认识,故A排除。两人的观点均是为启蒙运动服务,均是为启蒙思想寻找现实参照,故B正确。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而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故C排除。材料中两人审视中国均是从政治制度出发,故D错误。11.1935年5月幻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判新政支柱之一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因为该法对总统制定行业准则的权力定义不当,导致这一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故而属于国会的非法授权;另外,根据联邦宪法的贸易条款,联邦政府也无权管理州内贸易。最高法院的这一宣判体现出,美国A. 最高法院反对实施新政B. 分权制衡原则充分落实C.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D. 民主政治传统得到维护【答案】D【解析】【详

13、解】材料只说明了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并不等同于最高法院反对实施新政,故A排除。材料体现了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制约,未体现相互制衡故B错误。材料说明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因对总统权力定义不当而被宣布违宪,体现了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制约,故C排除。材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维护了民主制度,故D正确。12.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一体化的新动力在于全球化造成的后民族格局以及需要建立世界内政的客观现实。只有建立起与全球市场相匹配的政治行动能力,才能真正解决传统民族国家的困境和全球性风险,而欧盟正是在区域层面进行跨国治理的成功模式。材料认为A. 主权让渡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B. 民族国家主权是一体化的主

14、要障碍C. 一体化推动了全球市场的快速发展D.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作者强调建立世界内政,全球政治行政能力,即政治一体化对一体化的重要性,并对欧盟的经验表示认同,故A正确。材料只是说政治一体化是一体化的新动力,并未体现民族国家主权是一体化的障碍故B排除。C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故排除。国家主权依然存在,远没有消失,也没有过时,在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事务中依然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故D排除。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第36题一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一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材料一 西汉是我国人口政策趋于成熟的时期,它的历史经验影响了后世的封建王朝。面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残破局面,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以有功劳行田宅”,“聚保山泽,不书民数”的人民“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由是“百姓无内外之环,得息肩于田亩”,政府所控制下的在籍人数也就大大增加了。汉高祖七年下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惠帝六年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西汉政府还以户口是否增加作为对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每岁“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然后汇总“岁尽遣使上计”。文帝十三年下诏“除田之租税”,丁男摇役减为“三年而一事”。景帝二年,“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摘编自刘明轩试论西汉初年人口政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材料二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1956年初,中央公布了1956年一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在纲要中明确提出:“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