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定远育才学校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文化班.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3127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定远育才学校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文化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定远育才学校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文化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定远育才学校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文化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定远育才学校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文化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定远育才学校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文化班.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文化班,含解析)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A. 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 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答案】D【解析】分封制度下,随着土地和土地上奴隶受到分封外,青铜器等工艺品随之分封,体现出青铜文化的向外传播,故D正确;标准化生产不符合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故A错误;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诸侯有义务服务天子,故B错误;材料说明的分封制影响,故C错误。

2、2.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B.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C.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D. 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答案】B【解析】从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以得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

3、政策是在苏俄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所以新经济政策不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促进了苏俄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AD两项说法错误。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A.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B.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D. 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答案】B【解析

4、】材料无法体现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高,A错误;根据“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表明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普通民众乐于接受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的爵士乐,排除无关选项即可。4.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 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

5、注只是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不是舆论普遍关注,故A项错误;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是废止缠足赋予的政治意义,不是直接反映,故B项错误;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花的体现,故C项正确;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是指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与材料的内容有识之士倡导废止缠足不符,故D项错误。5.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表:据此可知当时A. 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B.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C. 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D. 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答案】C【解析】有材料时间看出,图表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延安地区延川

6、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抗战时期中国农民生活水平仍很落后,选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是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后,选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贫民比重的下降、中农、富农的增多是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结果,也反映了边区政府是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区政府而非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选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 为全国普

7、选提供人口依据B.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C.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D. 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可知,1953年的人口普查是为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准备条件,A项正确;B项不是政治目的,排除;材料反映了全国人口普查,并非只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项销错误;人口普查有加强户口管理之心,无扩大税源之意,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点睛: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目的一是为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分配人大代表名额,二是为国家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前者为政治目的,后者为经济目的。7.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

8、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A. 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 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 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答案】C【解析】据材料“眼镜传入中国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实用性,忽视理论研究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科技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是解题关键,不能说明中国传统科技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是说明中国

9、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故D项错误。故选C。8.2016年6月24日,英国正式脱欧,其实早在1958年欧共体正式成立时英国一直拒绝加入,直到1973年它才成为欧共体成员国。1975年又发生了脱欧公投,当时留欧派在投票中以67%获胜选择继续留在欧共体中。这反映了A. 英国与欧洲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 英国的政治走向取决于民众的意愿C. 英国的自身利益影响着政治走势D. 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对英国几次脱欧的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英国对欧洲的联合是基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才会考虑的,重视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英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关系没有

10、这么严峻;B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与材料无关。欧洲一体化过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这是因为在二战之前,英国史世界上的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时代是“日不落帝国”,他不甘心放弃原有的地位,所以几经变化态度,本题的内容也就不难理解。9.近代有学者认为,“盖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今犹有敢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者,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一律认为国家之判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图,中华维新之运命始有成功之望也。”这一言论意在A. 利用进化论推动维新变法B.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C. 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D. 提倡

11、平易通俗新鲜的新文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充满了厌恶和愤恨,认为他们是“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提出“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催拉其根株”的主张,故可知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C项正确。材料与维新变法无关,而是强调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排除A。从材料“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可知清朝已经被推翻,已经建立中华民国,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提倡平易通俗新鲜的新文学,而是强调强调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是指以袁世凯为首复

12、辟势力,然后抓住关键信息“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催拉其根株”等可知该学者的态度是批判,再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0.瓦特研究改进蒸汽机用了20多年时间,这期间他总共获得了四项技术专利。1773年,英国下议院批准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到1800年,瓦特因此成为有钱人。到1800年,英国有321台蒸汽机,1825年发展到1.5万台。这表明当时英国A. 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原因B. 资本繁殖推动了工业革命C. 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D. 社会机制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答案】D【解析】A项不选,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的需求;B项“资本繁殖”与材料无关;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由“1

13、773年,英国下议院批准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到1800年,瓦特因此成为有钱人。到1800年,英国有321台蒸汽机,1825年发展到1.5万台”可以分析出社会专利体制促进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故本题答案选D项。11.“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B. 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C. 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

14、的中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说明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表明中国人思想观念因改革开放与世界逐渐同步,“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表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融人全球化浪潮中的结果,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只是揭示了材料的局部信息,排除;D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1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中国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

15、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这表明国民党意识到A. 通过联俄改善外部环境B. 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性C. 改善民生是其首要任务D. 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国民党认为农工人数众多,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提出扶助农工的政策,认识到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联俄;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竞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