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零班、奥赛班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2704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零班、奥赛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西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零班、奥赛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西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零班、奥赛班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零班、奥赛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零班、奥赛班 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上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零班、奥赛班)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2. 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孟子在齐国遭受到排斥 B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C儒学无法迎合社

2、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3.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 克已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4.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5.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

3、为子纲”“夫为妻纲”6. 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7.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8. 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

4、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B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C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9.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10.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C融

5、合了佛道等理论 D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11. 下表为“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表”,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理学取得正统地位 B商品经济促进思想繁荣C教育事业篷勃发展 D思想控制日益强化12.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C正在进行着社会转型 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13.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

6、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14.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戈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罗塔戈拉观点最接近的说法是A. “美德即知识” B. “格物致知”C. “知识即感觉” D. “因信称义”15.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无理性的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C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D通过教化提

7、高公民的素养16.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服从社会规范。”这批评了文艺复兴A. 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 B. 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C. 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 D. 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17. 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 B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C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D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18. 德意志神学教授马

8、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A.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 践行“因信称义”C. 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 主张政教分离19. 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A. 抨击罗马教廷 B. 推销“赎罪券” C. 反对宗教改革 D. 倡导宗教宽容.20. “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这材料着重论述了A. 人民主权说 B.

9、天赋人权说 C. 社会契约论 D. 人生而平等21. 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下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A. 个人的情感 B. 真实的景象 C. 多彩的生活 D. 繁盛的社会22. 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而是包括各种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媒婆、盗贼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C社会教育的普及 D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23.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道德化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

10、、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24.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 世俗文学的发展 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二、非选择题:(25题21分,26题15分,27题16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

11、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

12、待访录请回答:(1)概括上述每则材料的核心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2) 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思想主张的有什么不同? 简述其产生的背景。(9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在著名的什么是启蒙中,康德把它简要形容为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智力。“我听到人们在所有方面都大声地喧嚣:不要争论。官员说:不要争论,执行!税务征收人说:不要争论,缴钱。牧师说:不要争论,信仰。”同他们针锋相对,康德回应说:“要勇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 一一西方文明史:延续不断的遗产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5分)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知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