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木里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2396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凉山木里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凉山木里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凉山木里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凉山木里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凉山木里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木里中学2019届 高二历史(下) 第一次月考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 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 A.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 冲击了世卿世爵制度C. 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 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2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

2、)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3苏格拉底主张建立智慧与团结的和谐城邦,柏拉图主张在正义原则指导下,建立以个人灵魂和谐为基础的和谐城邦。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材料观点切合的是 ( ) 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韩非子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B. “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 心

3、即理也D.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5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6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源于 ( ) A抗清斗争的高涨B宋明理学的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7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

4、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8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 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9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

5、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 ) A主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10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 )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1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雅典思想家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但西塞罗认为大多数希腊人“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就连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这表明 ( ) A希腊文明对罗马

6、法的影响有限 B雅典公民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C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走向衰落 D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断裂12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13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 ( )

7、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14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对部分已经无法以确凿材料予以证实的事件,便以常理来推断其真伪虚实。这说明 ( ) A历史叙述带有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B史料是构建历史认识的唯一要素C历史叙述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15先秦时期,儒家主要以“子学”形式存在。但到了汉代,儒学转而以“经学”为主要存在形式,相传为孔子修订过的五经被奉为经典,太学还设置了五经博士。这一变化反映出儒学 ( ) A典籍整理工作的完成 B学术地位得到官方认可C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理论体系的

8、完善和成熟16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最早使用“中华民族”。1905年,他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民族观 ( ) A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相同 B表达出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C代表了当时政治发展潮流 D推动各阶层民族意识的觉醒17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

9、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18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因为它们都 ( ) A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C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 D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19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突出特征包括 ( ) 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从法律角度论证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反对君主专制 强调“公民意识”A B C D20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最大差别是前者( ) A认为道掌握在儒家而非皇帝手里 B批判帝王为无

10、道之君C抨击君主专制 D提倡法治和众治第II卷 非选择题(共60分)2、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21(25分)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

11、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材料二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

12、,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10分)22.(20分)阅读材

13、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