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二历史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16586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高二历史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高二历史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高二历史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高二历史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高二历史月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彭州中学2014级10月考试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黒,如需改动,用像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案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48 分)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

2、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3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D宗法制4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5“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因为社会正处于巨变时期各国竞争与政治变革的需要 新旧阶级的斗争佛教尚未传入中国 ABC D6战国

3、“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法家思想的消亡ABCD7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8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9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

4、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D山东10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1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1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

5、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3下列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既有灌溉功能,亦有军事需要的是 A B C D 14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1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

6、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16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17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 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18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

7、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19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0下列重要的科技发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蔡伦改进造纸术 指南针(司南)的出现 火药被用于军事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ABC D21在中国书法中,把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字体是A楷书B行书C隶书D草书22北京奥运会的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下图为其中的一组图标,你认为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书法艺

8、术中的哪一种字体A行书B隶书C篆书D草书23以下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的有A屈原、杜甫B屈原、李白C苏轼、杜甫D屈原、孟浩然24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主要是因为A他在文学上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B他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C他的抗秦事迹 D他的爱国爱民精神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请回答:(1) 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

9、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8分) (2) 法家学派在战国末期发挥了什么作用?(2分) (3) 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2分)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6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6分) 材料二 纵观中国女性

10、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4分) 材料三 据资料统计:在明朝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

11、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27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1)结合所学知识

12、,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4分) 材料二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2)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政治制度在“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材料三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四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