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注视自然的眼睛.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0339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注视自然的眼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类注视自然的眼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类注视自然的眼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注视自然的眼睛.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注视自然的眼睛林海苍茫的哀牢山,是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云南省亚热带北部与亚热带南部的过渡地区,多种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荟萃之地。它从西北向东南斜贯云南中部,地跨3个州市5个县,绵延数百公里,生长北回归线上面积最大、最具原始状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以其物种成分独特、面积广大、保护完好而使得这一生态系统类型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也凸显着它在我国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就建立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杜鹃湖畔。 生态学家的绿色圣地2011年的深秋时节,我随前来参加哀牢山生态站成立30周年庆典的众多科

2、学家们探访了哀牢山生态站。从景东县城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驱车行驶6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杜鹃湖,这是一个罕见的高海拔人工湖,修建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因环湖长满了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的野生杜鹃而得名。正是在这片以杜鹃湖为中心的古代高原残留面上,发育着67700公顷莽莽苍苍以云南特有植物种为优势的常绿淘叶林,其性质之原始、面积之广大、保存之完好、人为干扰之少,实属罕见,被专家誉为镶嵌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一块“绿宝石”。30多年前,为寻找一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理想研究之地,著名植物学家朱彦承和吴征镒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当朱彦承怀着他的梦想和遗憾与世长辞不久,吴征镒院士带着科考队,考察了30多个区域,最终

3、在哀牢山北段发现了大片林木繁茂、植被原始的原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年以后,90多岁高龄的吴征镒院士在云南哀牢山回忆中,对当时的发现记忆犹新:“就是在这个哀牢山亚热带的山顶小湖旁,周边都是常绿阔叶林,而且都是榜树形成的常绿阔叶林,比较原始,合平建立生态研究的条件。哀牢山的自然景观主要是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面积比较大,结构复杂,林相完整,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且地势平坦,便于开展生态研究。所以选定在那里建立哀牢山生态站。”正是吴征镒院士的一双慧眼,将这个承载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科研任务的生态站定格在了美丽的杜鹃湖畔。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地跨景东、镇沅等县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4、区应运而生。保护区恰好处于泛北极和古热带区系的过渡带上,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目前所记录到的种子植物有199科、956属、共2242种(不包括苔藓、地衣等)。生态站附近的森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茶科和木兰科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科组成。其中,红花木莲树、水青树都属国家珍稀树种。那天,我跟随中科院孙鸿烈院士进入了生态站后山的原始森林中。满眼都是深邃无垠的绿,一棵棵参天大树隐天蔽日,茁壮挺拔,树干大都有几围粗,枝枝蔓蔓长满了绒绒的苔藓。地面堆积着厚厚的落叶,踩上去很有弹性。林中有一种令人惊叹的猕猴桃树,长成高约20米的粗大藤状,在顶端长叶结果。就连平常爬在地头开花的蔷薇刺莲,在如此生机盎然的林

5、间,也摒弃了俯首帖耳的无奈,将腾杆长得如手臂那么粗,呈酱色扭曲着攀上高枝,惬意地开一片淡粉色的花。最为珍稀的要数那一棵棵高大的乔木水青树,它们高30多米,枝繁叶茂,蔚为壮观。据介绍,这样的水青树在哀牢山林间共有20多万棵,它们是第三纪残留子遗植物,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长达亿万年,被称为“植物活化石”。它们有幸躲过了地球冰川期寒冷的冰雪肆虐而存活下来,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哀牢山植物生态的原始性和古老性。林子越来越密,空气的湿度也越来越大,树与树的缝隙间阴森森的。忽听密林深处传来阵阵呜啼声,陪同我们的景东县委书记张瑜立刻侧耳倾听,“没准是黑冠长臂猿的叫声呢!”他神秘地说。黑冠长臂猿是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

6、动物,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的物种,同时也被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列为重点资助保护的物种。中国西部黑冠长臂猿种群主要分布在云南无量山和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其中哀牢山区的存活量最多。而景东县已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评为“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张瑜书记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说,生活在哀牢山中的黑冠长臂猿形似猴,稍大,公猿毛色尽黑,头顶长一撮直立的黑冠毛,雌猿毛色棕黄,额头正中有一道褐色斑纹,幼仔刚出生时毛色纯白。它们采用“臂行法”在树间“行走”,一跃能行5、6米远,以花果、昆虫、乌蛋为食。1996年,来自荷兰的专家亚瑟先生,专程来到哀牢山考察保护区建设和黑冠长臂猿的保护。临走时他发出了由衷

7、的感慨:哀牢山已经是世界黑冠长臂猿最后的家园了,因为它们对生息环境的原始自然状态要求甚为苛刻,稍有人为破坏或轻微的环境污染,都会导致这群生灵的灭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生活着黑冠长臂猿,就证明这里是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科学研究的自然净土中国科学院赋予哀牢山生态站的目标和任务是:围绕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的科学总目标,以生态站为单元,实行“监测、研究、示范”并重的运行模式,在统一规范下,对我国西部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过程进行长期监测,定期提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动态信息,并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野外试验和研究平台;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与持续农业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相

8、关的示范研究,为生态站所在地区提供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和配套技术:同时以站为研究基地,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相关研究计划,为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哀牢山生态站在杜鹃湖畔静静地伫立了30年,由原来的一个研究所承办的生态站到进入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又被国家科技部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野外观测站。2011年8月13日,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地理研究所主任、世界树木年轮研究协会主席Achlm Braunlng教授带领的团队不远万里来到了哀牢山生态站开展科学研究。说起此行的原因,

9、AChlm教授兴奋地说:“这里的海拔很高,森林受到季风的影响环境很特别。既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而原始森林和人工树林也离得很近,有利于我们的比较实验。”目前,哀牢山生态站设有2个气象观测站、森林样地7个,每个样地都装有网箱,用来收集和研究一些凋落物;装有水分收集设备,用以对地表径流、地下截流以及树干径流进行观测;装有红外线灯,用以观测当周围环境的温度上升时,样地里植物和土地的反应30年来,哀牢山生态站共培养研究生4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人,先后有国内科学家和研究生2000余人次前往生态站进行科考和研究;有21个国家的科学家和研究生近300余人次到生态站考察;并开办了两个国际培训班。哀牢山生

10、态站已经成为对国内外开放的科研平台,研究领域涉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群生态学、生物量及生产力、森林演替、森林昆虫、微生物、两栖爬行类、乌类以及小兽类的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森林养分和水循环、山地气候等学科。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每年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数据30余万条。在哀牢山生态站的小会客厅里,我看到了一本厚厚的留言本,上面写满了中外来访者的留言和感想,静静地阅读悉心地品味,其中的一条感言特别引起了我的共鸣,“如果说伟大需要在宁静中酿造,这里无疑是一理想天地”。是啊!正是我眼前的山脉和森林用它那遗世独立的身姿,亘古不变的静谧守护住了一方孕育科学思想的沃土。关注自然的眼

11、睛被誉为哀牢山生态站“开山鼻祖”的吴征镒院士多年以前之所以将目光投向这片森林,这不单是因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而是这片森林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青藏高原东缘生态样研究不可替代和得天独厚的理想场所。监测、研究和保护该类型的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学前沿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1981年,在吴征镒院士的主持下,哀牢山生态站在杜鹃湖畔的一块平地上建立之日起,它就成为了人类关注自然的一双眼睛。时光荏苒,星移斗转,这双眼睛总在孜孜不倦地记录着大自然最为细微的脉息:完成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本底调查:监测森林养分循环周期、水分动态特征;监测森林物候特征;监测森林动态特征;开展附生植物研究;开展动物群落研究;对植物群落与气候带的不协调研究;植被垂直变化与山地气候特征研究;气候分解订正“春天的阳光和雨水不分季节地在这块土地上轮番上演,许多蛰伏的事物和即将死去的事物又开始以真正豁达的心态留在这个地方。”这是文友周德翰先生的感慨。这样一块写满自然密码的土地,终于成为了中科院眼睛一般的珍宝。或许,也就是这一块绿地,最终将成为地球人缅怀世界原初的最明亮的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