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永春第一中学高一化学月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801616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晋江永春第一中学高一化学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晋江永春第一中学高一化学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晋江永春第一中学高一化学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晋江永春第一中学高一化学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晋江永春第一中学高一化学月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3月月考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O-16 Na-23 Mg-24 Al-27 S-32 Fe-56 Zn-65 Cu-64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相关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作“钡餐”的物质主要成分是硫酸钡B采用催化设施,将汽车尾气中CO和NO转化为无害气体C常温下,可以用铁制容器来盛装冷的浓硫酸D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2.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混合物:水玻璃、水银、水煤气 电解质:明矾、冰醋酸酸性氧化物:CO2、CO、SO3 同位素:1

2、H、2H2、3H同素异形体:C60、金刚石、石墨 干冰、液氯都是非电解质A B仅 C仅 D仅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L HCl溶于水,配成250mL盐酸,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B硫酸和磷酸的摩尔质量相等C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体积比是16:11 D2.24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4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1 mol Na2O2晶体中共含有4NA个离子B.0.1 mol AlCl3完全水解转化为氢氧化铝胶体,生成0.1NA个胶粒C常温常压下16 g O2和O3混合气体含有NA个氧原子D1

3、mol/L的CaCl2溶液中含Cl的数目为2NA5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Na+、Ba2+、Cl、NO3 BPb2+、Hg2+、S2、SO42CNH4+、H+、SO32、PO43 DCa2+、Al3+、Br-、CO326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FeCl3溶液与Cu的反应:Cu+Fe3+Cu2+Fe2+BNO2与水的反应:3NO2+H2O2N+NO+2H+C醋酸溶液与水垢中的CaCO3反应:CaCO3+2H+Ca2+H2O+CO2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CO2+3H2O2Al(OH)3+C7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

4、入Y气体,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选项XYASO2H2SBCl2CO2CNH3CO2DSO2Cl28以下每个选项中的两组物质都能反应,且能放出同一种气体的是()A铜与稀硫酸,铜与浓硫酸 B铁与稀硫酸,铁与浓硫酸C硫化钠与稀硫酸,亚硫酸钠与稀硫酸 D硫化钠与稀硫酸,硫化钠与稀盐酸9一定量碳酸氢钠与过氧化钠的混合物在密闭体系中充分加热后,排出气体,测出固体残留物中有两种成分,则该固体组成中一定含有( )ANaHCO3、Na2CO3 BNaOH、Na2CO3CNa2O2、Na2CO3 DNa2O2、NaOH10在炼铁、制玻璃和制水泥三种工业生产中,都需要的原料是( )A生石灰 B石灰石 C石英

5、 D纯碱11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硅酸比碳酸酸性弱,故二氧化硅不能与碳酸钠反应 B氢氟酸可以用来雕刻玻璃C玻璃、水泥、陶瓷都属于硅酸盐产品 D单质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12灼烧绿矾的反应方程式如下:强热 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将生成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BaSO4生成 B有BaSO3生成C同时有BaSO4和BaSO3生成 D有SO3逸出13向100 mL 18 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铜片,加热并充分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充分反应后转移1.8 mol电子 BH2SO4只作氧化剂C若不加热应生成H

6、2 D消耗的铜的质量一定少于57.6 g14某化学小组在常温下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铜铝混合物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方案:铜铝混合物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A和B均可以是盐酸或NaOH溶液 B溶液A和B均可以选用稀硝酸C若溶液B选用浓硝酸,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 D实验室方案更便于实施15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绿色化学主张在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具有“原子经济性”,因此它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防止污染。下列化学反应,不符

7、合绿色化学概念的是 ( )A消除硫酸厂尾气排放 SO2NH3H2O=(NH4)2SO3B消除制硝酸工业尾气的氮氧化物污染 NO2NONaOH=2NaNO2H2OC制CuSO4 Cu2H2SO4(浓)=CuSO4SO22H2OD制CuSO4 2CuO2=2CuO,CuOH2SO4(稀)=CuSO4H2O16已知Na2SO3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a2SO4,现有一包包装破损的白色Na2SO3固体粉末,为了检验其是否变质,正确的方法是()A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无沉淀,再滴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已变质。B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入稀硝酸,再滴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

8、生,则说明已变质。C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入稀硫酸,再滴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已变质。D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若产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则说明已变质。17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V)与时间(t)关系如图。反应中镁和铝的( ) A物质的量之比为32 B质量之比为32C摩尔质量之比为23 D反应速率之比为2318下列变化,需要加入适当的氧化剂才能完成的是( ) APCl3PCl5 BMnO4 Mn2+ CSO2SO32 DCl2HClO19将0.195 g锌粉加入到20.0 mL的0.100 molL-1 M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9、则还原产物可能是()AM BM2+ CM3+ DMO2+20工业上制造金刚砂(SiC)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3CSiC2CO,在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2 B21 C11 D3521把含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a L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bmol NaOH并加热,恰好把NH3全部赶出;另一份需消耗cmol BaCl2沉淀反应恰好完全,则原溶液中NO3的浓度为( )A B C D 22已知0.1mol某单质与足量的硫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6g,则该单质可能是( )A钙B铜 C铁D铝23将标准状况下3 360 mL SO2气体通入100 mL 2

10、molL1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所得溶液的溶质是( )ANa2SO3 BNaHSO3 CNa2SO3和NaHSO3 DNaOH和Na2SO324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和物10克,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升,则混和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A锌B铁 C铝 D镁25有Na2S、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经测定此混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为32%。则此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 )A36.8% B37.6% C22.0% D无法计算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某钠盐A和食盐固体混合物加热生成一气体B,将B溶于水制成较浓溶液后和黑色

11、固体C反应制得有臭鸡蛋气体的气体D和淡绿色溶液,D气体和E气体在常温下反应得淡黄色粉末和水,过量E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得F溶液,将A和F溶液混合反应又可得E气体。试回答:(1)(6分)试写出A至F的化学式:A_,B_,C_,D_,E_,F_。(2)(4分)写出过量E和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写出A和F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2分)写出D和E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7(12分)氧化镁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硫酸镁还原热解制备高纯氧化镁是一种新的探索。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FeCO3 )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下:(1)MgCO3 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2、为 。(2)加入H2O2 氧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滤渣2 的成分是(填化学式)。(4)煅烧过程存在以下反应:2MgSO4+C2MgO+2SO2+CO2MgSO4+CMgO+SO2+COMgSO4+3CMgO+S+3CO利用如图装置对煅烧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步吸收或收集。D中收集的气体是(填化学式)。B中盛放的溶液可以是(填字母)。aNaOH 溶液 bNa2CO3 溶液 c稀硝酸 dKMnO4溶液A中得到的淡黄色固体能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产物中元素的最高价态为+4,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8(12分)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1)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是 。(2)通氯气氧化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