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79548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高级中学(集团)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24题48分。1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A. 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 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 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 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2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事实,使周人不得不怀疑“天命”的永恒,对此,尚书记载:“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这说明A周人认为天命、道德是治乱的关键 B尚书是研究此历史的唯一证据C西周确

2、立的宗法分封制具有优越性 D孔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主流文化思想3.庄子记载,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该段材料不能体现A.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对立性 B.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相通性C.儒家学术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 D.墨家学术思想讲求实际的功利4.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贵族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

3、政策保障5.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6.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7西汉司马迁在 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

4、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种历史撰述A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 B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C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 D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8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9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5、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10.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据此,唐太宗此举A.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审查 B.尽可能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C.发挥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D.严格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11.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12唐代,朝廷

6、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13. 表1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表1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14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营利者

7、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这表明A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 D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制度的变化15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两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16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 得

8、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17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材料旨在说明A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18.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但雍正看了后大怒:“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此事反映了A.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 B.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C.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D.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

9、19下表2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观 点出 处不有东林,乾坤崩塌久矣!东林岂亡明者?攻东林者亡之也。江有典史外(东林)以道学之名号召天下。凡生长其地、宦游其地者,或实意仰高,或葛藤相绊而斐然从之,门户之名立矣。遥制朝绅,迫抉台辅,夷跖唯其所造。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矣。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虽(东林)完成等主持清议本无始祸天下之心,而既已聚徒,则党类众而流品混,既已讲学,则议论多而是非生。其始不过一念之好名,其究电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四库全书总提要A清初启蒙思想初步发展 B. 内阁制度导致阉党乱政 C明末政治腐败党争剧烈 D. 宋明理学被统治者认可20

10、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辞书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 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21.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进行了一系列立法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设立民众法庭。并规定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材料说明A.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政体 B.雅典民主延续了法治传统C.平民和贵族在权利上平等 D.民众法庭具备了立法职能22.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

11、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B.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23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 B.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C.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 D.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24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

12、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A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B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C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3题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

13、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