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教案示例三 .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78873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教案示例三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章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教案示例三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章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教案示例三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教案示例三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教案示例三 .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教案示例三http:/www.DearEDU.com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向西方学习”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林则徐及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和海国图志;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2能力培养:(1)通过对比新思想代表人物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具体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能力。(3)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自主探究进行学习的能力。3思想认识:(1)“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地主阶级知识分

2、子和封建官僚中的开明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萌发的新思想。(2)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那种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3)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难点:如何认识新思想的内涵;对资政新篇的评价。课前准备教师: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关清朝“文字狱”、程朱理学、乾嘉学派及龚自珍生平事迹等影像和文字资料;本节知识结构图表以及相关的电教设备等。学生:预习本节内容;简要了解“程朱理学”和“乾嘉学派”等名词概念;搜集有关文字

3、狱的故事以及有关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的资料;查找“款”字的各种含义等。【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内容单一,主要由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新思想的影响三部分组成,而新思想则又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或封建官僚为代表)和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思想(以深受西方社会影响的农民起义领袖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为代表)两个层次来说明。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在传授第一部分内容时重在指导学生阅读,结合教师提供和学生亲自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和概括归纳,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并最终认识到,新思想的萌发,是中国封建统治危机以及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与“西学东渐”相互作用、

4、相互影响的产物。在讲授第二部分内容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探究、理解新思想的内涵和两个层面。采用师生互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共同完成教与学。在第三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所学知识,能够根据时代和阶级属性对新思想有一个较为客现公允的评价或认识。【导入新课】在鸦片战争以前很长一段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自认为,很多时候也常常被称为“天朝上国”,周边的民族或政权常常被冠以“蛮夷之邦”,率先迈入资本主义时代大门的西方诸强最初来华时也是一样。然而堂堂的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不向“英夷”屈辱求和。这次战争给古老中国的冲击太大了,它引发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一些爱

5、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睁开眼睛仔细去看那陌生的外部世界,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萌发了。那么,这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又有什么特点?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怎样看待它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吧。【新课教学】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新思想萌发的原因”一目的13自然段,教师播放和提供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关清朝“文字狱”、程朱理学、乾嘉学派及龚自珍等相关的影像与文字资料,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以26人为一组讨论、分析和探究鸦片战争前“中国思

6、想界的基本情况”、“思想界有革新的征兆及其表现”、“鸦片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冲击”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教师可进一步说明清朝极力推崇程朱理学和大兴“文字狱”的原因:因为清朝是一个由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又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满洲贵族出于文化自卑心理,着力于树立文化形象和权威,以取得广大汉族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为此,清统治者以超出前代的热情大力尊崇儒家正统文化,将程朱理学尊奉为儒学正宗和官方哲学,对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文化思想则采用高压政策,使文字狱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知识分子把主要精力用在古籍整理、考据训诂,绝口不谈现实政治,

7、致使整个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探究,学生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可能会有一个较为笼统的概括。此时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精炼概括为:内因:中国传统思想界“万马齐暗”和封建统治危机,迫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产生革弊愿望,欲挣脱思想束缚。外因:英国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使爱国知识分子猛醒,欲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内外因结合: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与西学(此时主要是军事技术与装备)在民族危机下的契合,经鸦片战争而直接萌发出来。二、新思想的萌发1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新思想首先要求学生把握两个问题。(1)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倡导者提问:为什么说林则徐、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指导学生阅读

8、“新思想的萌发”的第一自然段及下面两段小字。)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关于林则徐,主要有在广州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运用西方律例,维护中国主权;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因此,他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关于魏源,主要是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抗外国侵略并战胜敌人。(2)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回答和掌握这一问题。即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以及几十种介绍西方军器制造的书籍。其次,教师要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交流探讨以上两个问题

9、的关系和“开眼看世界”的基本含义。通过启迪探讨和整目教材的阅读分析,师生或生生互动逐步阐明:两者都是新思想萌发的体现;后者是在前者影响下产生的,同时说明前者的发轫作用。而“开眼看世界”的基本含义有两层:一是打开眼界,去面对、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二是要人们转变观念,正视中国的落后、“夷狄的先进”,进而学习西方,与之争胜。再次,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深刻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展示魏源图像及课本材料。)(一)基本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魏源说:“筹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就是说,学习

10、外国,抵御侵略,必先以了解外国为先;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此时应让学生结合所查找的“款”字含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说明“款”字在这里当“敲打”讲,是“打击”、“抵御”外国侵略的意思,以防止错误观念的生成。)(二)思想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

11、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老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三)历史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王朝的忠诚和护持,也包含了对其赖以维持的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

12、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教师要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这一时期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思想的主旨,是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经验结晶和理论升华。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何看待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林则徐、魏源是当时封建士大夫中少数有识之士的杰出代表,他们敢于抛弃传统的陈腐观念,客观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难能可贵的。(2)他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知去影响别人,为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服务,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3)他们对学习西方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可

13、能认识到西方国家先进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只提出了学习先进技术以御外侮的主张,当然也就无法使中国真正找到一条富强御侮的道路。(不局限于这三点,学生有可能说出有理的结论,教师应予鼓励和肯定。)鸦片战争不仅催醒了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使农民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得以接触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而使其萌发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想。2农民阶级代表人物的新思想主要把握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宣言。(1)资政新篇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回忆“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的内容,然后教师指出)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为了重振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

14、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作为拜上帝会最早信徒之一,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起义不久,为躲避清军追捕避居香港。在香港生活期间,他学习和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这成为资政新篇出台的主要思想根源,这说明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这个农民运动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农民阶级先进分子个别影响的产物,也注定了它徒为书册的命运。(2)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和与学生合作,逐条分析资政新篇内容的主要意义所在。)政治上选举官吏、依法治国的主张,是要突破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传统;经济上发展工商业的主张,是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冲击,也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文教上创办新式学校

15、的主张,旨在使人们接受新思想;外交上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的主张(此处可结合课本材料让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打破闭关自守的封闭局面。(3)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时代和阶级属性方面客观评价,它是本课内容的难点所在。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比同时代的封建士大夫更前进了一步。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根本没有实行,并随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而过早地沉寂了。3洪仁玕与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所学,比较和探究这一问题。这一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宜和学生互相启迪、交流,总结得出结论(结论可具有开放性,不必拘泥于本教案提示之内容):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都是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其主张基本都未付诸实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不同点:阶级立场不同,根本目的不同,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总之,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他们学西方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洪仁玕是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