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的网络中的 “虚拟社会”出现了现实社会的情感需求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得以折射,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面貌和逻辑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 “网恋”,就是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的“网恋”现象尤为突出 “网恋”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社会化进程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掌握和认识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具体来说,本文将要集中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描述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即它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有些什么基本特征?第二,揭示大学生“网恋”的形成机制,即大学生为什么会“网恋”?有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恋”构成了影响?构成了什么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的?二、回顾相关资料(有相关资料就回顾,没有就没有必要了,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究对比,在借鉴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网恋”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有关的研究尚不多见。
从主题上看,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网恋”的心理感情层面,多采取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视角它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网恋” 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过程;二是 “网恋”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三是网络对人类婚姻恋爱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与传统的婚恋方式相比, “网恋”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有关研究探讨了通过“网恋”缔结婚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对“网恋”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建议和措施从方法上看,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只是对“网恋”进行定性描述,在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尚存在诸多不足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网恋”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本文不仅关注“网恋”的心理情感层面,而且关注“网恋”的社会层面和生理层面,以及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本文关于“网恋”的研究是一项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社会学研究其次,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将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整个研究以调查数据说话,力图使研究更科学,更有说服力综上所述,大学生“网恋”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大学生“网恋”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大学生的“ 网恋 ”行为,不仅有助于推进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成长历程、感情生活,进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假设(可以假设一个,也可以多个)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影响大学生“网恋” 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三个方面;相应地,关于大学生“网恋”的现状也可以从这个三个角度去描述假设 1:生理因素:假设 1.(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发育越成熟, “网恋” 的可能性越大假设 1.(2):性别因素女生由于生性羞涩, “网恋”的可能性比男生小假设 2:心理因素:2假设 2.(1):性格因素性格越是“前卫”,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假设 2. (2):情感经历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学生越容易 “网恋” ;网上的受骗经 历会降低“网恋” 的发生率假设 3:社会因素:假设 3.(1):“ 触网” 时间 “网龄” 越长,上网频率越高,越容易“网恋”假设 3.(2):同龄群体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同龄群体中 “网恋” 的人越多,对“网恋” 的赞同度越高,则身处该群体中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
假设 3.(3):城乡差别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思想更为开放、 “触网”时间更长等原因,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四、研究设计(一)基本思路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了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两种社会学方法第一步,采取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对身边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首先取得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第一手资料,建立起对大学生“网恋”现象的初步认识随着个案访谈的深入,逐渐建立起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论假设和框架第二步,根据这些理论假设和框架设计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第三步,运用个案访谈所取得的定性资料和问卷调查所取得的定量数据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二) 抽样方案本文选取了广州市五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这五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暨南大学选取大学时,注意大学的学科性质、水平、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平衡调查以本科生为对象在调查过程中,随机进入学生宿舍用偶遇抽样方式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 2009 年 8 月 (三) 、描述与分析样本概况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平均每个学校 100 份,回收 551 份,回收率为 91.8%,其中有效问卷 516 份,有效率为 93.7%。
在 516 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占 51.9%,女生占48.1%;年龄最大者 25 岁,最小者 17 岁;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20.3%、30.2%、26.2% 、23.3% ,其中,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的分别占62.4%、27.1%、10.5% 数据分析采用 SPSS 软件大学生“网恋” 的基本状况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熟人介绍”、 “同学共事”等仍然是占主流的恋爱方式,采取“网恋”方式的仅占被调查者的 8.8%但这 8.8%的“网恋”者,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统计分布1、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前面假设 1.1 和假设 1.2 所指出的,本文认为,生理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等两个方面年龄越大,生理发育越成熟, “网恋”的可能性越大;女生由于生性羞涩, “网恋” 的可能性比男生小我们首先来看年龄因素的影响表 1 展示的是“网恋”大学生在各个年龄组上的分布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 “网恋”大学生集中出生于 1981、1982 和 1983 年,年龄在 20—22岁之间,分别占 21.1%、34.2%和 34.2%。
而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1978 和 1979 年,以及1985 年和 1986 年出生的大学生中则没有“网恋”的这说明, “网恋”并不是单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这与我们最初的假设有所不同 表 1 “网恋”的年龄分布为进一步考察年龄因素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网恋”大学生的年级分布接下来,再来看生理因素中的性别因素我们原来假设,女生由于生性羞涩,因此她们涉入“网恋”的可能性应该比男生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调查的结果, “网恋”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刚好相等,恰为 1:1这说明两性“网恋”的概率是相等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根据我们的推测,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阶段男女在恋爱方面存在同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女生虽然生性羞涩,但是和男生一样有相等的机会接触网络,并且网络的匿名性质使得在网上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思想上相对于现实生活更加开放、平等当然,这个理论推测尚需进一步验证2、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前面假设 2、1 和假设 2、2 所指出,本文认为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因素和情感经历两个方面性格越是“前卫”,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学生越容易“ 网恋 ”,网上的受骗经历会降低“ 网恋”的发生率。
首先考察性格因素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当有新事物出现时,您会:”,我们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 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做决断” 的归为“ 有主见”型;选择“别人怎样做,我就怎样做”的归为“从众”型从下面的表 2 中可以看到, “前卫” 型和“理性”型的“网恋”者比重最大,分别占到44.7%和 52.6%, “从众” 型的比例最小,仅占 2.6%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互联网的出现正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态,他们很快加入了网民大军,并成为了主要力量 表 2 “网恋”大学生的性格分布4考察情感经历对“网恋” 的影响时,我们设计了两道题一道是失恋与否对“网恋”造成的影响;一道是在网上受骗与否对“网恋”的影响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网恋”大学生曾有失恋经历的占 55.3%,高于没有失恋经历的 “网恋”者比例( 44.7%) 也就是说,那些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的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将人的发展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张春兴,1994)大学生恰恰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这一需求层次包括别人的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支持、理解等等方面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爱与隶属” 的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他们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他们将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转移到网络空间,在网络中寻求补偿所以“网恋”的出现也是无可厚非的了 表 3 “网恋”大学生的情感经历3、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前面假设 3、1、假设 3、2 和假设 3、3 所指出的,本文认为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触网”时间、同龄群体和城乡差别这几个方面 “网龄” 越长,上网频率越高,越容易“网恋” ;同龄群体中“ 网恋”的人越多,对“ 网恋”的赞同度越高,则身处该群体中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思想更为开放、 “触网”时间更长等原因,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 我们先看“触网” 时间因素的影响图 4 展示的是“ 网恋 ”大学生的网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网恋” 大学生的网龄主要是 2—5 年,所占比例为 65.8%,超过半数。
网龄为两年以下和 5 年以上的仅占 21.2%和 13.2%这与假设中的网龄越长越容易 “网恋”并不相同,“网恋”大学生的网龄分布不是呈线性上升的趋势,而是一种中间多两边少的状态5为了进一步验证“触网” 时间因素的影响,我们来看“ 网恋” 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情况从表 5 的数据可以看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两小时以下、2—10 小时和 10 小时以上的“网恋”大学生分别占 26.3%、39.5%和 34.2%上网时间在两小时以下的“网恋”大学生比例最低,而比例最高的是上网时间在 2—10 小时的“网恋”大学生,并不是上网时间在 10小时以上的,这说明“网恋” 学生比例与上网时间并不呈正比例所以,我们的假设 3、1 与事实并不相符, “触网” 时间越长, “网恋”并不是越易发生的表 5 “网恋”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接下来,我们看同龄群体的影响表 6 中展示的是“网恋”大学生中同龄群体的“网恋”情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网恋”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占 92.1%,表示周围人有过“网恋”,仅有极少部分人是在周围人没有“网恋” 的情况下选取这种恋爱方式的这与我们的假设 3、2 符合,同龄群体中“网恋”的人越多,则身处该群体中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不但不排斥,不保守,而且勇于实践表 6 同龄群体对“网恋” 的影响表 7 展示的是“网恋” 大学生对“ 网恋”的态度分布 “网恋”大学生主要分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