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7114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玉溪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玉溪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玉溪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玉溪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玉溪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 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分值为100分。注意:请将第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第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 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 D.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

2、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A氏族公有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私有制3、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初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A B C D4、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 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C.

3、 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 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5、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6、美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萎缩 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7、1881年,南海县蚕茧歉收,一些绸缎织造业因缺土丝而停工,织机工人归罪于

4、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遂在10月5日(夏历八月十三日)织机工人之先师神诞之时,想乘机煽动“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该事件从侧面反映出A. 近代生产方式对传统产业的冲击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生存C. 近代缫丝厂多使用洋纱取代土丝D. 传统习俗成为近代化的最大障碍8、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A. 地方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B.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C. 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9、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

5、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10、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11、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

6、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B. 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C. 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 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12、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A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B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3、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7、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14、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A. 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B. 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C. 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5、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16、学者武力论道:“由于单一公

8、有制下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者说计划管理只能是主要的手段),而过渡时期(包括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因此就造成了如下错觉:似乎计划经济就是政府实施行政性计划管理的那部分经济,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我国政府开始纠正这种“错觉”始于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D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建立 17、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

9、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18、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 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 B. 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C. 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19、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A

10、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C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D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20、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特征的是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B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在英法盛行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欧洲盛行 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21、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

11、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A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C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22、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这说明该企业()A.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B.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C.已与国家政权相

12、结合 D.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23、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24、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B罗

13、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罗斯福认为应该遏制两极分化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25、“美国国营铁路公司、法国国营铁路公司、日本国营NHK电视台、联邦德国国营铁路”等信息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西方社会危机十分严重 B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盛行C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26、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27、苏联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图中H段相当于苏联的哪一段28、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A适应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B促进斯大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