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第六节教案示例.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76792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第六节教案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第六节教案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第六节教案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第六节教案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第六节教案示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第六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朝与朝鲜的关系;汉朝同日本、越南的交往;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大秦和贵霜的交往。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2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外来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

2、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板书设计】 对外交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行走路线、意义) 来往:秦汉之际;三韩 朝鲜 影响:辰韩秦韩 情 贸易:互相 来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 日本 贸易:输入日本 况 越南:贸易往来(越南特产、中国技术) 安息:西亚大国;往来情况 大秦:受阻;97年;166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

3、况: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指出: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讲授新课一、汉朝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

4、次派人赴汉。 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2中朝贸易的发展 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 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二、汉朝同日本、越南的交往1日本的社会状况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汉朝时,日本“分为百余国”。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从汉书地理志中初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活。2两汉与日本的关系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

5、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汉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已出土)。汉安帝时,倭国又遣使来汉。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3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中国的铁器、农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三、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等地。

6、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3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西南有一条从四川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最后到达印度

7、的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且为中缅、中印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4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A秦汉时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B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A阅读课本插图海上丝绸之路;B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B从海路沟通了东

8、、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5评价: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四、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

9、早记载。【剖析重点难点】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张骞沟通西域;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 科技文化成就辉煌;阶级比较重视【补充资料】三韩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三国。据后汉

10、书东夷传三韩传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这里所谓“国”,指的是当时的部族)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貊()接。弁韩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后来中国古代史书又把它译为百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辰韩)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凡诸货(贸)易,皆以铁为货。”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檀弓,一种制作精良的弓,后汉书东夷传:“乐浪,檀弓出其地。”果下马,也称为果马、果骝,一种矮小的马,因乘之可行于果树之下,故名。后汉书东夷传:(朝鲜半岛)“又多

11、文豹,有果下马,海出班鱼,使来皆献之。”李贤后汉书注说:“(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文豹,豹的一种,皮有斑纹。班鱼,又名鱼,形状似河豚,背青色,有苍黑色的斑纹,“头中有石如珠,出北海”(太平御览)。倭中国古代称日本人及其国家为“倭”。据后汉书东夷传倭国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国王帅升等愿请见。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长年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群,于是共立为王

12、。”大宛大宛,为西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今天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居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康居康居,中亚古国,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其王都是卑阗城。康居北部居民以游牧为生,其南部居民以农耕为业,南部有一些城镇。康居由五小王分治。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在南北朝时期,康居被中亚游牧部族()哒征服。大月氏月氏()人,原游牧于我国

13、敦煌、祁连之间。前177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大破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西迁到今伊犁河上游一带,称大月氏。后来,又遭到乌孙的攻击,再度西迁至阿姆河上游地区。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汉使张骞持使节到达大月氏。回长安后,张骞对汉武帝说:“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史记大宛列传)又据史记正义注引万震南州志云:“(大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大月氏分为:休密、双靡、贵

14、霜、顿、都密五部翕()侯(古代西域官爵名)。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翕侯兼并其他四部,建立了强大的贵霜王国。安息安息,伊朗高原的古国,音译为帕提亚(P),中国古代史书称它为“安息”。原本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后来又先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公元前3世纪中期,阿萨息斯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帕提亚王国(安息)统治着整个伊朗高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其属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后来,安息国王也“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公元1世纪以后,强盛的帕提亚王国(安息)东与贵霜,西与罗马帝国相抗衡,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强国之一。公元2世纪末,安息渐趋衰落。226年,萨珊(,或译为萨桑)波斯取代了它的统治。大夏大夏是一个中亚古国,音译为巴克特里亚(),汉朝称它为“大夏”。它位于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即阿富汗北部一带。公元前3世纪中叶,狄奥多德建立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定都于巴克特拉城(史记中的“蓝市城”),一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