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扶余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76403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扶余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扶余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扶余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扶余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扶余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50分) 1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2.“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2、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3董仲舒认为:“居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种观点的客观上A.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B.确立君臣之礼的原则C.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D.保证了皇帝独尊地位4.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 a处:秦朝“焚书坑儒”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与道教的冲击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后人之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下列表述与

3、材料内容意思相近的是A.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 B.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C.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D.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6.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321.29明代57.2129.840.2412.71清代56.6724.110.5618.66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B.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

4、展的必然结果D.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7.“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属于A. 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 B.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C. 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 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8.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人称“跪着造反”,其根本原因是A. 维新派力量薄弱 B. 减少变革的阻力C. 为变法寻找依据 D. 封建观念的影响9下图是某学者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

5、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10.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A. 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 B. 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C. 统治阶级的鼓励提倡 D. 民族融合的不断进行11.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的积极作用。其继承了A. 汉赋辞藻华丽的特点 B. 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C. 楚辞浪漫主义的风格 D. 小说通俗易懂的特点1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

6、主义存在许多缺点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未能反映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A. B. C. D. 13.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14.1920年之前,十月革命在中国被提及的次数很少,1920年下半年才开始重新被注意,尤其在1

7、921年后出现爆炸式增长。这一现象表明A. 十月革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 B. 苏俄对华平等外交赢得国人好感C. 苏俄在国共合作时起了重要作用 D. 苏俄新社会模式引起知识界关注15.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16.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的影响,一直把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978年以来,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探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新的见解渐次问世,如以19世纪末20世

8、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以1900年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等。这一变化过程,最能说明A社会制度决定史学研究立场 B史学观点越新越具有合理性 C思想解放推动史学研究发展 D历史分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17.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18.“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和天空没有任伺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

9、,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这段话所体现的主流思潮,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事件中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启蒙运动 D. 新航路开辟19从图(a)到图(b)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人文主义深入人心C自然人性的复苏 D宗教改革的开展20.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历史现象的是A. 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确立 B. 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 垄断组织出现2

10、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事实上,中世纪人们对古典的兴趣并没有完全消失,相反,中世纪的某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表现的特别明显。”材料表明A.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有明显区别 B.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发展的延续C. 文艺复兴促进了古典文化再生 D. 古典文化在中世纪并没有中断22.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23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

11、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A.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D.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4.“浪漫”一词原指中世纪时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多以英雄冒险与奇妙经历为主。到了18世纪后半期,此词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和“野性”“幻想”“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浪漫”词义的演变反映出A. 对“崇尚理性”的反思 B.启蒙运动推动文艺发展C.西方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D. 批判现实成为社会潮流25.近现代某一文学流派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个人普遍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揭示了物质文明的残酷和冷漠无情,集中体现

12、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下列属于该流派的作品是A悲惨世界 B战争与和平 C母亲 D等待戈多第卷(共50分)2.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9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

13、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