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博文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二次检测卷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6181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凤阳博文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二次检测卷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凤阳博文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二次检测卷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凤阳博文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二次检测卷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凤阳博文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二次检测卷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凤阳博文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二次检测卷 1.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文国际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检测高一历史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著名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 在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 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 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遗存【答案】B【解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的内涵。AC两项明显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排除;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排除;B

2、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能够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符合题意,正确。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

3、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 经济体制的稳定性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材料“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反映了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农业生产相比具有停滞不前的特点,故A正确; 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表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

4、使用铁制农具”“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分析解答即可。4.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A. 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 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 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 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粮食、桑麻、蔬果、牲畜等方面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体系体现了经营种类的多样。“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指的是,一个家庭自身完成以上种种生产,其各种所需即可满足,反映了小农

5、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本题与缓解贫困、市场化和发家致富均无关系,排除ABD。故选C。5.下图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这种经济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经营形态的认识。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三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而项“全部自己生产”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

6、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营形态“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名师点睛】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6.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

7、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文字“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战争频繁”、D项表述“广泛使用”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7.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A. 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

8、场B. 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 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D.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直接反映的是明朝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供不应求的现象。ACD中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未得到体现。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朝的经济发展8.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 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B. 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C. 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D. 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

9、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当时青铜器受礼制的严格规定,它是身份、权力的象征,因此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青铜农具极少。故答案为B项。青铜器具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排除A项;西周晚期中国出现铁器,排除C项;商周时期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D项不是当时“青铜农具极少”的原因,排除。【点睛】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9.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

10、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 制瓷业开始兴起C. 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A【解析】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D项表述错误。10.王韬在瀛海杂谈中称:“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刻相闻。濒海百里,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对

11、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明朝花楼机的使用,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B. 元朝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引发了中国的“棉业革命”C. 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民间棉纺织业的发展D. 明朝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是黄道婆的纺织技术革新和推广,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选项,排除。11.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12、“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B. 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 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 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答案】D【解析】从“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知蜀锦是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所以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A不符合题意,排除;“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指的是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便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宫城”,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所以蜀锦是官营手工业,B不符合题意,排除;“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指

13、的是在三国时魏国向蜀国购买锦,吴国也资助西蜀发展织锦业,所以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蜀锦“价廉”,D符合题意,故选D。12.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这反映了明清瓷器A. 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B. 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C. 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D. 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

14、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信息说明中国制瓷技术采用了西方艺术文化影响,故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与西方技术,故项错误;材料中不是民间生产技术,故项错误;中各基层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手工业制瓷业发展13.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C.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D.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答案】B【解析】“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的意思是说一人身体需要东西尽可以购买到,说明当时商业经济发展迅速,故B正确;A是

15、北宋时期;C和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14.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从明代开始出现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帮是从明朝开始出现,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的群体;晋是山西的简称,晋商就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他们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15.分析下图,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 城市的分布由北方向南方发展B. 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C. 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D. 商业城市分布地区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三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由北方向南方发展,并且商业城市不断增加,这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B、C项正确,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