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毕业班联考二.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5498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毕业班联考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毕业班联考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毕业班联考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毕业班联考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历史毕业班联考二.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为政治、历史、地理三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部分为历史试卷,共100分。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3页,第卷3至6页。考生一律用黑笔作答。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第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1.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A. 国家走向统一B. 贵族政治走向瓦解C. 权力趋向集中D.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中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地域为基础划分十个行政选区,二者都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关系,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贵族政治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ACD项符合商鞅变法,排除。2.2.下图为1974年在西安郊区出土的我国古代印刷品实物梵文陀罗尼经咒。其出现不会早于A. 隋唐B. 两宋C. 元代D. 明清【答案】A【解析】材料“古代印刷品实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3、知,唐朝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而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故这一文物最早出现于隋唐,故A项正确,BCD项晚于A项。点睛:“古代印刷品实物”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3.3.康熙六十一年,帝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该措施成为常例。说明A. 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B. 对外贸易注重满足民生需求C. 重农抑商政策根深蒂固D. 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答案】B【解析】从材料“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中可以分析出暹罗国米丰价贱,清政府“不

4、必收税”可以“于地方有益”,这说明当时政府对外贸易中比较重视民生需求,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D项错误;材料“前来不必收税”说明C项错误。4.4.古代典籍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A. 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B. 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C. 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D. 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答案】D【解析】题干与重罪轻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都是对疑罪的规定

5、,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带有一定理性色彩,没有违背法律至上,故D项正确,B项错误;题干与法律的宽松灵活无关,故C项错误。点睛:“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是指: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两段材料都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5.5.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时间1684年1689年1701年售价(荷兰盾/磅)807.752.3

6、2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C.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D.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商业革命,不仅商品种类的增加,商业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材料中“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说明商业范围的扩大,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鸦片战争之后;价格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6.6.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

7、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A. 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B. 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 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答案】A【解析】材料“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说明,大宪章开了“限政”的先河;材料“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说明光荣革命是对政治传统的所捍卫,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C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和“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从中可以分析出正确

8、答案。7.7.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A. 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B. 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当事人的回忆C. 史料辨析应考虑多种相关因素D.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答案】C【解析】从材料“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可知,康有为所说拒收情况不存在;这说明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在史料解读中要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等多种因素,故C项

9、正确;A项说法错误,口述史料和文献史料的可信度要具体分析;B项错误,历史事实的重构不是靠逻辑思辨,而是大量的史料和遗迹;D项说法错误,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可以很大程度上复原历史。点睛:材料“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是解题的关键信息。8.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该会议召开地点位于下列哪一区域A. B.C. D.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发生在贵州省的遵义;从图中可以分析出,A项是东北,排除

10、;B项是贵州省,符合题意;C项是陕北,排除;D项是福建等地,排除。点睛: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然后分析四幅地图就可以得出答案。9.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A. 国家财政枯竭B. 人民群众生活困难C. 市场供应不足加剧D. 国民经济出现混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19581960年分别猛增”和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中国经济出现三

11、年严重困难,生活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政府为了防止市场供应不足加剧,因此政府限制了社会集团的购买能力,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材料,我们可知1960年要求压缩社会集团的购买能力,主要是由于58年以后我国经济出现了三年困难,社会生活消费品生产这明显下降,不是由于政府财政枯竭,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群众生活困难已经出现,不能防止,故B项错误;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困难而不是混乱,故D项错误。10.10.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

12、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要求共产党人学会经商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A. B. C. D. 【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政策指的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信息指出要利用“充分经济核算”,说明要利用纯经济的手段,即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经济,故正确,错误;而“不会用精打细算的方法则是傻瓜”说明学会经商是共产党的迫切任务,故正确;错误,当时新经济政策已经实行;所以答案选D。11.11.“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

13、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B.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C. 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D. 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可以分析出,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主要描述的是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心,并没有强调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故A项排除;中美之间存在社会利益与制度的差异,所以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无

14、法消除的,太平洋共同体建设仅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当前世界格局还没有形成,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故D项错误。第卷12.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战促使列强在中国的均势机制逐渐瓦解,这为中国寻求国际化谋求平等待遇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战期间日本乘机加紧侵略中国,由于战争局势严峻,英法俄亟需外援,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并立即宣布废除与德奥的不平等条约,收复德奥租界,终止支付德奥庚款,显示了中国利用外交进入国际社会成为平等一员的良苦用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大义凛然地拒签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把“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为之后山东问题的解决

15、提供了契机。同时,顾维钧系起草国联宪章的15人委员会成员之一,对宪章的撰稿,贡献颇多。摘编自姜良芹、孙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背景,并分析参战对中国的意义。材料二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新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创造的。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阶段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20世纪70至80年代末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还参与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