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诚勿扰“三大巨星”之孟非简历姓名 孟非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71/10/12籍贯 重庆 民族 汉 政治面貌 党员身体状态 健康 参加工作时间 1991/12 学历 大专单位名称 江苏卫视 单位地址 南 京 市 北 京 东 路 4 号职业 主持人 家庭状况 已婚、育一女个人简历1971 年 10 月 12 日(天秤座)出生于重庆市 1982 年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南京,先后就读于南京一中、三中、七中、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研究生专业 1991 年至 1992 年期间,在江苏广播电视报印刷厂做印刷工 1994 年至 1996 年期间,在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担任摄像,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在这期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转播报道,给中央台的新闻供片在全省获得体育新闻一、二、三等奖 1994 年参加国家文化部《西域风情》大型纪录片摄制组,担任摄像,行程三万公里,圆满完成制作任务,该片于当年参加国际交流1995 年参加国家体委《奔向亚特兰大》大型纪录片摄制组,担任撰稿、编导和总摄像,该片于 1996 年获得全国体育电视二等奖 1997 至 1999 年期间,在原江苏电视台二台担任记者、编导。
1999 年至今,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担任制片人、主持人 在 2001 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期间,组织实施了江苏电视史上第一次跨省搭建演播室,卫星直播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表扬 《南京零距离》开播后,担任主持人,为该栏目成为江苏地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独立撰稿的评论专栏“孟非读报”成为《南京零距离》中收视率最高的子栏目 孟非同志,2003 年度被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授予“总台十佳个人”称号,获颁“突出贡献嘉奖” 2003 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 、 “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新浪网发起的“2003 最受中国电视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评选中,获第二名 2007 年、2008 年、2009 年主持江苏卫视《绝对唱响》 、 《名师高徒》 2010 年主持《非诚勿扰》收视率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2010 年 6 月 7 日在第 16 届上海电视节开幕“电视节目主持人 30 年年度风云人物”表彰活动中获得 30 年年度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2011 年 1 月 7 日主持百度 2010 年度网络沸点 2011 年 3 月 18 日问鼎《新周刊》2010 年度最佳主持人。
22011 年 3 月 29 日荣获搜狐第四届《综艺》2010 年度最佳主持人 2011 年 6 月 8 日,与郭德纲共同主持《非常了得》 《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的打拼故事第一眼看到孟非,你一定觉得他很普通——他穿最平常的衣服,剃着光头,跟大家一起挤公交车 可是如果你真把他当成平民百姓,那就大错了!他是南京人最喜爱的新闻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要他,他敢说“不” ;他还作为全国地方台的主持人唯一入选 2004 年“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他俨然就是南京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不过如果我告诉你,这位主持人只是名高中生,他曾经打过 5 年工,在流水线上作业时,他的双手甚至差点被机器卷走,你相信吗? 在众人瞩目的孟非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故事!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1971 年,孟非出生于重庆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母忠厚实在,对儿3子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12 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一家迁居南京此后,孟非先后在南京市第三中学和南京市第一中学和南京市第七中学(现南航附中)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但成绩很不理想1990 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 100 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
孟非想插班复读,但找了很多学校,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绩单,就立刻摇头拒绝他也想过出去找工作,可一个高中生哪里有人要在家里呆的时间一长,孟非着急了:今后怎么办呢?当时正逢南下淘金热,为了寻找出路,他就和一帮同学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孟非和同伴马不停蹄地到处奔走,但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孟非只好从小招待所搬出来跟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破烂不堪的简易房里在那里,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孟非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一个月后,他终于谋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差事 那种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 搬运工只干了一个月,孟非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南京在回程的火车上,他安慰自己,从头做起,一切都不太晚! 印刷小工差点儿手残废为了养活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场跑不久,他辗转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工人,立刻跑去报了名——当印刷小工虽然薪水不高,但可以免费看报纸,已经逐步务实的孟非看重的就是这个。
1991 年 12 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当印刷工人也不容易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 400 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孟非从周二早上 8 点钟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下班,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 1112 张报纸在不分昼夜的连续 3 天工作时间里,每 10 个小时,他才能休息一次,时间仅为 1 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跟打仗没什么区别,而且要是手脚稍微慢一点,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流水线作业,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会受到班组长的一顿大骂 第一个月忙下来,孟非拿到了仅为 23 元的工资,但是他仍然禁不住激动地泪流满面,不容易啊! 不干活时,孟非就抓紧时间学习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想换好工作,就得有知识 ” 孟非选择了成人高考再拿起书本,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工作强度越大,求学的欲望就越强烈1992 年 9 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一边打工一边上课,孟非的生活节奏猛然加快,休息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他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边打工边读书仅仅 2 个月,他的体重就减轻了4将近 8 公斤! 但孟非从不叫累,他憋足了劲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来!为了学习,他尽量压缩睡觉时间,一有空就多看书。
实在熬不住了,就把头浸在冷水里泡一泡……他每天都对自己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啊!拼 !但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这个勤奋得不要命的小伙子头上1992 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实在太累了,他一不留神,取报纸的时候手竟被机器卷压进去了!全厂一时惊慌,立刻停止了工作 后来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手总算保住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这次工伤事故是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车间的领导们因此受到上级批评,因而迁怒于孟非1993 年过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厂的领导骂了一顿,然后自己辞职了 孟非抑郁地走在南京街头,欲哭无泪…… 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为了生活,他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后来听一个朋友说开家超市挺挣钱的,孟非就到处借钱,开起了小型超市但由于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小超市最终还是于 1994 年初被迫关门血本无归的孟非心情沮丧,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该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自救?倔强的孟非选择了后者他又一次开始到处寻找招工信息,他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1994 年 2 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自从在报社的印刷厂工作之后,他一直对媒体心向往之。
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可还是去报了名这一次,孟非打工的经历帮了他,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是 200 多名临时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员渐渐地,已经 24 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我要做一名记者1994 年 7 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此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为什么只能打杂?我也要做一名记者!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 ,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5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那个时候,孟非的工资还是只有 200 多元钱 终于转成了正式的记者1996 年 8 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 26 集专题片《飞向亚特兰大》 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 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 10 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都市》 。
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 1000 多元 意外的是,1998 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 1998 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02 年 1 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 ,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
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