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隋唐宋元及.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751551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隋唐宋元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6、隋唐宋元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6、隋唐宋元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隋唐宋元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隋唐宋元及.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古史(隋唐宋元)试卷中古史(隋唐宋元)试卷一. 选择题:(11.54060).比较历史现象的异同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运用比较的方法回答:1. 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为安定C.疆域空前辽阔 D.国力强盛,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3. 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

2、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4.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唐朝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贵族特权 D.削弱地方势力5. 古都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一落千丈,这主要是由于: ( )A.元朝统治中心迁往北京 B.元朝的运河改道山东C.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行省制度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6. 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成就是: ( )A.重新修治了大运河 B.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C.开始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 D.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7. 五代十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与东晋、南朝时期相似的有: ( ).南方土地兼并

3、不严重,封建剥削较轻.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A. B. C. D.8. 对五代十国表述正确的是: ( )A.五代是黄河流域并存的政权 B.十国中没有相继建立的政权C.后周与后蜀、南唐在地域上相邻 D.十国政权都在江南各地9. 北宋科举制比唐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严格考试程序 B.增加考试科目C.殿试成为定制 D.录取名额大增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据此回答:10.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基本的原因是: ( )A.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 B

4、.民族之间频繁的战争C.民族之间的流动迁徙 D各民族之间互通婚姻11. 秦、唐末、元朝时我国居民迁徙的共同特点是: ( )A.大批北方农民迁居江南 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C.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 D.许多中原人民迁到边疆地区12. 两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是: ( )A.割地求和,划界对峙 B.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C.向少数民族政权输送岁币 D.都城陷落前击退少数民族的进攻13. 公元1000年时,与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夏 B.辽 C.金 D元14. 1013世纪的民族融合与36世纪的民族融合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 )A.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封建

5、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C.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频繁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15. 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相似之处有: ( )A.兴起于东北 B.与宋朝并立 C.被蒙古灭亡 D.创制相同文字16. 下列关于松赞干布与骨力裴罗相同之处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他们都生活在唐太宗在位时期B.他们都是西部边疆的民族首领C.他们都曾经接受唐朝的册封 D.他们都曾建立强大民族政权17. 元昊与耶律阿保机政治活动的共同之处是: ( )A.在五代十国时建立了民族政权B.官职分为汉制与本族两大系统C.与北宋间的战争以和议告终D.曾仿照北宋实行科举取士18. 契丹、女真、蒙古兴起的相同原因中最关键

6、的因素是: ( )A.畜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B.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C.军事力量异常强大 D.先后出现了杰出首领19. 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兴利除弊、强盛国家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20. 周世宗改革的最大历史作用是: ( )A.革除五代的弊政 B.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C.军事力量增强 D.为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奠定了基础21. 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 ( )A.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D.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22. 王安石变

7、法要直接解决的矛盾是: ( )A.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B.官僚内部的矛盾C.农民和国家的矛盾 D.国家和官僚地主的矛盾23. 王安石变法中对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 (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农田水利法24. 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改革对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实行了本民族的统一25. 宋太祖政治改革的最直接的积极作用是: ( )A.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回

8、答:26.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兵制是: ( )A.募兵制 B.府兵制 C.募役法 D.更戍法27. 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 ( )A.皇帝与统军大将的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28. 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 C.利弊相当 D.有利有弊29. 自宋初以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 ( )A.生产力发展 B.民族大融合加强 C.政治制度的改革 D.商品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出现了民族融合高潮。据此回答:30. 元朝民族融合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

9、 )A.民族迁徙与杂居 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全国的统一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江南地区31.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点是: ( ).既有战争,也有议和 .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新的少数民族形成A. B. C. D.黑龙江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据此回答:32. 这一地区正式划入版图是在: ( )A.汉朝前期 B.唐朝前期 C.元世祖时 D.明成祖时33. 下列关于唐玄宗时期“渤海国”政权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这是接受中央政府领导的地方民族政权B.这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州县C.这是郡县与封国并行状态下的王国政权D.这是豪强地主支持的割据势力34.

10、在元朝划定的行省中,管辖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行省是: ( )A.中书省直辖 B.宣政院辖地 C.辽阳行省 D.岭北行省.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回答:35. 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贡献最大的是: ( )A.西方传教士 B.马可波罗 C.阿拉伯人 D.日本留学生36. 以印刷代替人工抄写著作,最早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 B.隋唐 C.秦汉 D.宋元37. 欧洲的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了400年,时间应是: ( )A.13世纪 B.14世纪 C.15世纪 D.16世纪38. 宋元时期,我国文化高度繁荣,能代表当时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11、: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郭守敬的授时历.指南针用于航海 .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A. B. C. D.39. 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 )A.笔记体的科技著作 B.日记体的天文专著C.散文体的随感 D.对话形式的科技访谈40. 使宋元时期文化繁荣不同于前代的主要的新因素是: ( )A广泛的对外交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间频繁接触 D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二.非选择题:(110440)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浙江及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高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注:料,一料为一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且论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茫无畔岸,其势诚险,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

12、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愚屡见大商贾人,言此甚详悉。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但海洋近山礁则水浅,撞礁必坏船。全凭指南针,或有少差,即葬鱼腹。又论舟师观海洋中日出日入,则知阴阳;试云气则知风色顺逆,毫发无差。相水之清浑,便知山之远近。大洋之水,碧黑如淀,有山之水,碧而绿有鱼所聚,必多礁石,每月十四、二十八日,谓之大等日分,此两日若风雨不当,则知一旬之内,多有风雨。凡测水之时,必视其底,知其是何等泥沙,所以知近山有港口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出海,泛往外国也。”(梦粟录卷12) 材料二 “今天下沿海州郡,自东北而西南其行至钦州止矣。沿海州郡,屡有市舶。国家绥怀外夷,于泉、广二市,置提举市舶使,故凡蕃商急难之欲赴诉者,必提举司也。诸蕃国之富盛多宝货者,莫如大食国,其次闍婆国,其三佛齐国,再其次乃诸国耳。诸蕃之人中不测,幸泊于吾境,犹有保甲之法,苟泊于外国,则人货倶没。”摘自岒外代答卷之航海外夷回答:.依据材料说明宋代人掌握了哪些航海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