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软实力提升.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5141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遗产保护与软实力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遗产保护与软实力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遗产保护与软实力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遗产保护与软实力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与软实力提升.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遗产保护与软实力提升当今,走在华夏大地,世界级的、国家级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各地政府对当地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应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是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但是,透过表象,参照一些国家对待文化遗产的观念和做法,不得不说,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还有待大大提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亟需大大改善。 /1/view-13082962.htm一、文化遗产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

2、,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温总理对文化的阐释,道出了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国际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的世界文化遗产,正是集这三种属性于一身的例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打开我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博大精深的底蕴,一脉相承的根系,连绵不绝的精粹,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宝贵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伸,它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和无形力量,可以超越时空,具有强大的扩张性、传导性和文化震撼性。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

3、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并可将其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确实也越来越普遍认可这样一种观念,即考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要看由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展示的“硬实力”,也要看由其文化、意识形态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遗产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基础和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强调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国际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价值早已超越其本身。约瑟夫?奈强调,

4、“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依循这样的背景和时代观对照,文化遗产的价值既极具潜力又水涨船高了。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程度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文化绵长,遗产丰厚,但是历经战乱和文化劫难,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件层出不穷。很多做法值得反思,而反思最好的路径,有时来自于实际观察和好的范例,积极汲取其有益的经验。今年3月,为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搞好湖南省永顺老司城、长沙铜官窑、龙山里耶、汉长沙国王陵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笔者率湖南省文化遗产考察团赴英国、意大利、秘鲁进行了文化遗产保护考察。无论是宏观鸟瞰还是细致观察,无论是咨询管理人员

5、还是随机了解游客,我们都感到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走在英国伦敦和意大利罗马的大街小巷,文物古迹随处可见,让人时时处处感到其厚重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大英博物馆和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文化遗产数量之多,精美程度之高,使每一位走进这些殿堂的人,神圣之感油然而生;英国的巨石阵、秘鲁的马丘比丘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其结构设计和功能布局耐人寻味,使每一位亲临现场的人都为人类祖先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和想象力惊叹不已。更让人赞叹的是这些文化遗产所在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良苦用心和先进理念。一路上我们边看边想,思考对比。我们思考和讨论最多的问题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怎样形成和传承下来的?它象征和说明了什么?文化遗存

6、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所到之国下如此大气力保护文化遗产意义何在?我们又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带着问题,寻找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形成和保护中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发现,流传于世的文化遗产是其创造国相应年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表征,是其民族立于世人面前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物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和续延。事实上,文明程度越高,越有能力创造出堪称精美的文化艺术品;文化氛围越浓,对文化遗产保护就越好;文化取向越高远,越会下大力气保护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总而言之,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是一件讲“文明”有“文化”的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进

7、步的标志。我们应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这个抓手来助推和提升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以此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三、文化遗产保护要以“硬功夫”提升“软实力”中华文化五千年,曾创造出灿烂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世人所肯定的。如何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再现文化盛世,体现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是我们要回答且难以回避的问题。毕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最终要体现在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上。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并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行之有效的经验,练出一手保护文化遗产的“硬功夫”;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走出

8、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前述我们考察的几个国家,在历史上都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在遗产总量、分布及类型上与我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他们的力度和重视程度,远远领先于我国。首先,他们都以立法形式把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来保护和利用,而且执行得力,使用适当。相比而言,我们有些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权大于法、唯长官意志办事的现象,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忌。改变这种现状,各级领导只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把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来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当作城市发展的累赘、绊脚石或摇钱树。特别要注意的是

9、,在城市建设高速推进的国情下,如何保护好城市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采取得力措施,合理规划,避免更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最后“拆”得只剩下名字的悲剧再现?在国外考察时,每每看到文化遗产在强大的法律后盾支持下得到保护,文化遗产元素积极融入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种种事例,我们都分外感慨,也深深感受到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法律是最有力的保障。其次,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健全,体制合理。最有力度的是意大利,实行中央政府垂直管理制度,强调保护文化遗产是中央政府的职责;成立了世界上唯一由国防部和文化遗产部共同管辖的文物宪兵部队,专门用来打击各种文物犯罪活动。所考察三国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文化遗产行政管理机构,中央和地

10、方责权明晰,而且绝对权威,城乡规划建设必须尊重并服从文化遗产部门的意见。反观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存 在条块分割、职能重叠、纵向分离等诸多弊端,导致文化遗产保护责任难以落实。以湖南为例,各级文物行政管理机构为文物局或者文物管理所,有的属于事业单位,有的属于行政单位,从而在财政编制上形成有的全额拨款、有的差额拨款,难以有序管理。目前我国市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属地管理,由于人事和财务全部掌握在地方,导致地方文物部门无法按程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当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和地下文物受到破坏时,地方文物行政部门难以抗拒领导之命,难以理直气壮地依法办事。所以,改革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机构体系和体制势在必行

11、,而且要尽快进行。应该彻底整合文物保护管理行政职能,强化文物保护部门的权威,统一确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机构性质,突破管理瓶颈,尝试垂直管理。特别值得借鉴的是,这些国家努力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在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我们看到有很多中小学生参观学习,有的学校甚至将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引导学生临摹美术作品、现场制作陶器、刺绣等;在维京考古中心摆放着多种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很多学生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饶有兴趣地辨别它们的种属、年龄;在模拟考古发掘现场,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发掘的过程,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增进了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12、,利用好大量的考古现场、博物馆、历史建筑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软实力”的作用就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展示出来了。李长春同志在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讲话中说:“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意味着“软实力”的提升。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背景和环境中,文化遗产保护和“软实力”提升的关系,是有机整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定准位、协调好,使二者良性循环,相得益彰。比如,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改善环境惠及民众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还要关注对文化遗产依存环境的保护,既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又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向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鉴赏服务,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民造福。(本文责任编辑李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