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中学高一历史第45章单元测.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74372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晖中学高一历史第45章单元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晖中学高一历史第45章单元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晖中学高一历史第45章单元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晖中学高一历史第45章单元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晖中学高一历史第45章单元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年上学期春晖中学高一历史第4-5章单元测试卷 试卷I(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 ) A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弱点B联合中间派扩大同盟会的影响 C组织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D领导“二次革命”2二次革命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排除异己,建立了完全听命于他的内阁 B袁世凯对内独裁,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C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D袁世凯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3“作民权保障,准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孙中山先生写这个挽联是为了纪

2、念( )A陆皓东 B邹容 C陈天华 D宋教仁4下列袁世凯丧权卖国、践踏共和的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镇压二次革命 接受二十一条 下令解散国民党 废除临时约法 下令解散国会A B C D5下列人物中,曾先后参与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是( )A黄兴 B唐继尧 C蔡锷 D李烈钧6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在南方各省主张武力讨袁,经过3个月的发动和组织工作,未得到各省响应,表明( )A国民党内部已经涣散 B国民党力量弱于北洋军阀C南方各省被袁世凯收买 D列强从内部瓦解革命力量7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3、 C革命党是否采取武装斗争形式 D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暴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通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不参与。论私我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据此回答89题。8文中所谈到的“当年”指( )A1911年 B1912年 C1914年 D1913年9对上述这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此时民主共和成为主要社会思潮 B袁世凯称帝己到众叛亲离的境地C段祺瑞反对帝制,真心拥护共和 D段祺瑞不敢违背民意拥袁称帝10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 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4、C护国军战斗力强 D卖国复辟,全国共讨1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B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政府的大力扶持 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12在1912年到1919年,中国发展最快的是( )A纺织业和面粉业 B造纸业和化工业C火柴和榨油 D钢铁和机器制造13辛亥革命后,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是( )实业救国 西学东渐 君民共主 民主共和A B C D14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5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

5、影响是( )A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B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C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D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 )A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B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17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B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C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 D.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18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的人物是( )A陈独秀

6、 B李大钊 C蔡元 D胡适19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A民主与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宣传十月革命20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 )首先提倡白话文 最鲜明地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猛烈 在文学革命中成就最大A B C D21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不同点在于(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要求实行民主政治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提倡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22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D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23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A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B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

7、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D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24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有( )废除外国在中国的某些特权 废除列强强加于中国的战争赔款取消“二十一条” 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A B C D25五四运动能够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B运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C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D得到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支援26五四运动中心转移与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27五四运动的伟大

8、功绩在于( )A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工人阶级得到了锻炼 D打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28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领导阶级不同 B指导思想不同 C所处时代不同 D革命前途不同29新旧民主革命相比,相同的是( )A领导阶级 B革命对象 C指导思想 D群众基础30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方向的最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B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C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试卷II(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31小题9分,第32小题1

9、4分,第33、34小题各16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2003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的90周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挥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离京去津,路途中被刺身亡。请回答:(1)此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3分)(2)真正的狂徒幕后指挥者究竟是谁?(2分)(3)为什么他拒不接见应桂馨,此人正在忙什么?(4分)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

10、,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引自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年樱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之爱国之运动。 引自1920年1月29日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过激派”指的是什么?“伪说”、“此种学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

11、(3分)(2)材料一中的“近因”和“远因”指的什么事?(2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态度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5分) 33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哪些斗争?(16分) 34比较前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性质、斗争目标、内容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主要不同点。 (1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1112131415CBDBDADBCDBADCB1617181920

12、21222324252627282930CABADADCCBDAAB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31小题9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6分,第34小题18分,共55分。31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宋教仁威望很高(或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等。(3分)袁世凯(2分)袁世凯怕暴露他的专制独裁野心,他正忙于抵制责任内阁制,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治(或忙于向列强借款,准备镇压国民党)等。(4分)32“过激派”是指宣传社会主义的人。“伪说”“此种学说”指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3分)“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是远因。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材料一诬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