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五校联考高二历史期中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31881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成都五校联考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成都五校联考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成都五校联考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成都五校联考高二历史期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成都五校联考高二历史期中 1.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五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共32题1.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用与无用,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属于道家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思想,故D正确。“心外无物,心外

2、无理”属于心学,未涉及辩证法特点,故A排除。“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属于董仲舒思想,强调君臣纲常,故B排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属于性恶论,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2.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

3、继承董仲舒新儒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西汉统治服务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故B排除。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的观点,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3.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4、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衰败在所难免,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故B排除。材料信息的重点也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 “

5、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5.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下列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 己所不欲,勿

6、施于人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材料最为接近,故C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未涉及为国为民,故B排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义利关系,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

7、思想6.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 否定了君主制度C.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大意: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即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尊重民意,因此选择D选项。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排除B项。A选项材料时间有所偏差;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法治思想【名师点睛】明末清初三

8、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1、共同的生活背景是早年参加抗清斗争,目睹王朝兴衰,后来著书立说。政治思想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因而能够在思想领域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使宋明以来渐趋沉寂的局面变得活跃起来,但是各自的贡献也不一致:黄宗羲以抨击君主专制著称,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以倡导经世致用而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以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而著称,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2、整体评价是: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9、,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7.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 “理”与“气”的地位B. 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 唯物与唯心D.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气”只是构成宇宙

10、的材料,是第二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王夫之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朱熹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故C正确。“理”与“气”的地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辩证地看问题,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8.“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A. 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B.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 窦娥冤西厢记等作

11、品问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在明朝,故A排除。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属于唐宋时期,故B正确。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属于明清时期,故C排除。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属于元朝后,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唐宋时期的成就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

12、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 缺乏理性精神B. 求善而不存真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 落后于西方国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0.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镇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

13、料可用来作为A. 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B. 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C. 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D. 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冯梦龙在醒世恒言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短篇小说的内容,故可用来作为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故D正确。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应该涉及雇佣关系,材料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A排除。以蚕桑为业,应该属于江南地区,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

14、小说11.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 花鸟画B. 人物画C. 文人画D. 风俗画【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的作品体现了多元一体、借物抒情、表达神情意趣及个性发展等特点,体现文人画的风格与特点,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的描述,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文人画的基本特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下图为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以释迦降生为中

15、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这说明A. 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B. 中外文明间的碰撞、冲突不断加剧C. 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D. 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文材料可知,此图描绘的是异域故事,而“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这说明佛教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仅从一画只能说有三教合流的趋势,但无法说明其已经成为社会潮流,排除A;图画反映的是文明见的融合而非冲突,排除B;图文与世俗化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考查形式新颖,学生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文字信息中人物的身份及皆穿唐装的含义。13.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 国家政策的影响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元朝的高压统治D. 科考功名的需要【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曾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曲的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