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教师用书 选修3.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73079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5.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教师用书 选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5.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教师用书 选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5.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教师用书 选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5.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教师用书 选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5.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教师用书 选修3.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六日战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组织武装的开展;能源结构变化使中东成为争夺焦点;大国的干预综合各种因素分析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形成分析综合民族之间的矛盾不能单单靠战争一种方式解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巴以之间从战争走向和平符合时代潮流,但也要充分认识巴以之间战争与和平关系中的复杂因素,了解解决中东和平问题的艰巨性“十月战争”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收复失地;“石油武器”的运用阿拉伯各国的配合行动和表现出的团结精神;“石油武

2、器”的影响对阿拉伯各国取得一定胜利的内因外因的分析归纳综合曲折的中东 和平之路1978年的“戴维营协议”;“以土地换和平”;拉宾被刺;1998年的临时和平协议促使各方走上和平之路的原因;和平之路出现曲折发展的原因以耶路撒冷为例,看看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和平进程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果与交战各方寻求和平解决阿以矛盾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 和平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中东各国为和平解决阿以之间的矛盾进行的努力、收到的成果和遇到的阻力与困

3、难。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法等殖民势力退出中东,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再次上升为这个地区的主要矛盾。埃及、叙利亚等国的联合,巴解组织的成立、奉行的宗旨和展开的活动,使以色列深感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准备并实施了对埃及等国家的主动打击,引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借助战争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使阿以之间矛盾扩大。为了雪耻和收复失地,阿拉伯各国积极备战,并于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叙利亚收复了部分失地,但没有达到预期结果。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几次战争都没有解决阿以之间的矛盾,反而给双方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失。这使

4、交战各方都认识到,需要寻求新的方法解决矛盾。埃及和以色列率先实现了和解和建交,启动了和平进程。巴以之间也开始了谈判并提出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但和平进程并不平坦,一些问题如巴勒斯坦归属问题、土地问题等远没有解决,为推动和平进程作出重要贡献的拉宾甚至遭到刺杀,都说明中东和平进程任重道远。 本课引言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前两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阿以之间的矛盾,这是中东问题的“内部因素”,这既预示着接下来要爆发新的战争,同时也为后面和平进程的启动作了铺垫。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大国卷入的程度要比以前大了,这是影响中东问题解决的“外部因素”,也意味着中东问题的复杂程度加深了。中东地区的内

5、外因素都有了新的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内因”。教师可以先由“内因”谈起,自然导入本课。 第一目“六日战争”中,介绍了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的新动向,中东因石油成为大国争夺热点后美苏两国的进一步卷入,以色列的军事准备和挑起战争,战争的简单经过和结果。 1.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领导者的地位得到巩固。纳赛尔对在战争中没有完全实现埃及的作战目标心有不甘。联合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各国共同行动一直是埃及的愿望。其中,叙利亚又是最主要的联合对象。1958年两国联合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叙利亚原领导人对埃及存有戒心,三年后又取消联合,同时对埃及联合抗以的要求响应不很积极。1966年2月,叙利亚内部

6、发生政变,军人出任总理和国防部长,执掌了政府要害部门,叙利亚在反对以色列上态度趋于强硬。同年11月,埃叙缔结了共同防御协定。以色列与叙利亚关系紧张起来,边境摩擦和冲突逐渐升级。1967年4月,以色列击落了6架叙利亚飞机,埃及立即根据共同防御协定出兵支援,并向西奈半岛增兵,封锁了以色列海上交通要道亚喀巴湾。这都让以色列感到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这时期,以色列国内政治、经济都面临严重困难,需要寻找机会转移民众视线,缓解国内矛盾。所以,以色列总理宣称,埃及的行动等于是“一场武装进攻”,立即下令全国动员。同年6月1日,以色列内阁改组,强硬派代表摩西达扬出任国防部长。战争一触即发。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立和

7、活动,也被以色列视为心腹之患。巴勒斯坦人在战争中失去土地家园,流离失所,极大地唤起了他们的斗争意识。各种反以民族主义组织纷纷成立。1957年8月,在曾任开罗巴勒斯坦学生会联合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下,在科威特成立一个秘密小组。两年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按阿拉伯语该组织名称的字首逆序拼读,简称“法塔赫”。1964年5月,来自世界各地的422名代表在耶路撒冷召开第一届巴勒斯坦国民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国民宪章,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组建巴勒斯坦解放军。在巴勒斯坦解放军中,80%的军事干部来自“法塔赫”。1965年至1967年间,“法塔赫”以“暴风”突击队的名义开展了武装

8、斗争,对以色列构成了一定威胁。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法塔赫”掀起新一轮武装斗争高潮,声望日盛。1969年2月,在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五次大会上,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有33人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他本人则当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从此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争夺日益激烈。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采取“填补真空”这个政策,逐步取代英法在中东的位置。但自60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来,苏联利用这个机会,加紧在中东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先后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缔结经济和军事援助协定,基本控制了向这些国家供应武器的优先权。美国为了

9、防止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渗透,加紧推行孤立苏联“盟友”埃及等国,同时大力扶植以色列,其中办法之一就是向以色列全面供应新式武器。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美国向以提供了3亿美元的援助,仅战争爆发前的三个月,就向以色列提供了400多辆坦克、250架新式飞机,向以色列空军派遣了1 000多名空军人员。以色列在美国帮助下,积极扩军,到1965年,正规军已达7万人,预备役士兵20万人,各种飞机近500架,坦克2 000余辆,舰艇55艘。 为了发动战争,以色列制造假情报,诱使埃及等国首先进攻。它故意泄漏这样的“绝密情报”,说以色列准备大举进攻叙利亚。苏联截获这一“情报”后,立即转告了纳赛尔,纳赛尔马上宣布全国进

10、入最高戒备状态,要求维和部队撤离西奈半岛等地区,封锁亚喀巴湾。叙利亚也做出了相应的军事部署。这样,以色列获得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苏联担心埃及等国的行动会引起大规模战争,更担心卷入同美国的直接冲突,一方面要求埃及“克制”,一方面和美国接触,建议两国分别约束自己的支持的国家。美国阳奉阴违,苏联则要求埃及等国“不要首先开火”,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决议,主张通过国际外交活动处理危机。埃及等国因此放松了警惕,甚至解除了前线部队的最高戒备状态。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忆上课有关内容,特别注意指出阿以之间在领土问题上矛盾的连续性。把埃及叙利亚联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活动等,与原有矛盾挂上钩。另外,可以用

11、图示法,展示美苏两国分别给以色列和埃及等国的援助,以及两国之间在中东的争夺关系。如下图: 2.以色列利用埃及等国的麻痹大意,首先发动突然袭击。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飞机,甚至连教练机也投入使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25个空军基地发动了空袭,10个小时内,进行了4波次打击。当天摧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30余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空军瘫痪。 第一波次空袭一个半小时后,以色列5个陆军师,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守军发动进攻。埃军虽然顽强地发动反攻,但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最后失败。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西奈半岛上的埃军5个师,推进到苏伊士运河东岸。仅仅三天,以

12、军就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 与此同时,以军还向由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由叙利亚控制的戈兰高地发起进攻。约以双方在这里交战的兵力大致相当,但以军坦克部队力量略强,空中力量占优。到6月7日,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由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全部地区,当日,约旦接受了停火。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的一条狭长山地,长60千米,海拔6001 000米。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构成威胁。以军在这里的推进也比较顺利,到6月10日,便控制了高地大部分地区。次日叙利亚也签署了停火协议。 教学建议: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地图,讲解清楚作战双方的部署和作战行动。还可以借助有关参战人员的描述,增加生动感和真实感。对

13、其中一些现在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地名,如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等,要在地图上指出。 3.这场战争中,埃、叙、约三国损失惨重,三国共有2万官兵阵亡,近4万人受伤,6 500人被俘,50万阿拉伯人成为新的难民。三国共损失了400多架飞机、500多辆坦克以及70%的重型装备,仅埃及一国就损失了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有6.57万平方千米土地被以色列占领。而以色列只阵亡了900名官兵、伤4 500人,损失了20架飞机、60辆坦克。以色列通过战争扩张了领土,增强了实力。在美国的支持下,它拒不执行联合国242号决议,不归还新占领土。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承认以色列。阿拉伯各国和以色列在交界地区冲

14、突时有发生,为再次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 教学建议:可以把双方损失列表展示,一方面说明以色列作为首先发动战争的一方,抢占了很大的军事优势,减小了自己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说明,以色列的装备比较先进,说明了军事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在讲解战争没有解决阿以矛盾时,可以结合本目里的“资料回放”,特别说明其中“尊重并承认该地区每一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中“每一国家”的特殊含义。这其实是针对以色列而言的,也就是让阿拉伯各国承认以色列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存在。这是当时阿拉伯国家所难以接受的。 第二目“十月战争”中,介绍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过程和结果。 1.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由于疏忽

15、大意,警惕性不高,损失惨重,丧失大片领土。阿拉伯国家一直想收复失地,为此进行了积极准备。1970年,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宣布未来一年是埃及的加强备战,用武力收复失地的决定性一年。埃及与苏联签订为期15年的友好合作条约,规定苏联向埃及提供武器并训练埃及军事人员。但苏联这时正在与美国大搞缓和,担心向埃及提供武器会威胁到美苏缓和进程,所以迟迟不履行条约,引起埃及不满。1972年美苏两国首脑干脆宣布,主张致力于在中东实现“军事缓和”。这使埃及极为失望,中止了与苏联的军事合作。摆脱了苏联的约束,埃及等国决定采取行动了。 1973年,所有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在开罗聚会,商讨为战争制定的战略,成立了武装部队联

16、合司令部。同年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的作战计划。此后,埃叙两国部队,针对未来作战地区特点,选择相似地形进行反复训练,增加了炮兵阵地,构筑了反坦克防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迷惑以色列,例如,1972年底,埃及在苏伊士运河西岸耗资400万美元修筑一道巨大河堤,表面上是抵挡以色列的袭击,实际上是用来隐蔽炮兵和坦克的集结。还有,埃及多次征招预备役人员入伍,然后又分批复员,给以色列造成错觉。 以色列在占领大片领土后,防御纵深加大了,现在的边界对它来说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边界”。保住这一边界成了以色列战略指导的出发点。相应的,它的作战指导思想也由注重攻势转为注重防守。其中最能说明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