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危害动态研究.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3022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危害动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危害动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危害动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危害动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危害动态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危害动态研究摘 要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受温度及降雨量的影响,5月高温时开始发病,进入雨季后尤其是8月份病情开始大规模扩散,10月达到峰值,危害率达57%77%;(2)不同栽培地区该病病情指数及危害率有明显差异,其中病情指数河口地区=2.15金平地区=1.78个旧地区=1.28,危害率河口地区=31.64%金平地区=26.71%个旧地区=26.00%;(3)低海拔地区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均基本大于高海拔地区。 /1/view-12149190.htm关键词 红河湿热山

2、区 ;木薯枯萎叶斑病 ;病情指数 ;危害率分类号 S533木薯枯萎叶斑病是由维科斯尾孢(Cercospora vicosae Naller & Chapp)引起。该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叶缘开始 ,最初在叶片上出现灰绿色不规则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变褐黄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常导致叶片脱落,在潮湿的情况下,病斑背面出现灰褐色的霉状物,田间病症常呈现叶片大面积、不规则的褐黄色坏死斑,发病严重时大量落叶,可导致木薯减产5%30%1,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云南省红河州是我省木薯最大的主产区,据统计,2008年全州种植面积2.533万hm2,总产约85.64万t,实现产值2.65亿元2,木薯已成为

3、红河州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木薯适应性强,耐旱耐瘠,主要种植于坡地、缓坡山地等土壤比较贫瘠的地方,基本不与主要粮食争产地,木薯在其深加工(乙醇、变性淀粉等)方面与其他作物相比较有明显优势3。有关木薯枯萎叶斑病方面的研究报道,李超萍等人对海南、广西、广东、云南、江西、福建等木薯主产区的病害做了调查,并指出了国内枯萎叶斑病的主要发生地与木薯种质受害情况1。韦本辉等人也对木薯枯萎叶斑病的病症和发病规律做了简要说明3。李开绵、黄贵修等人也对木薯的大部分病害也做了说明4。关于云南湿热山区的特殊立体气候环境对木薯枯萎叶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首次针对红河州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的发生危害动态进

4、行研究报道。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调查时间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1.1.2 调查地点根据云南省红河州的地质概况资料及各县市、乡镇资料显示,在云南省红河州选择气候类型为湿热气候地区的河口县莲花滩乡、个旧市蛮耗镇、金平县大寨乡,分别在海拔为150和400 m的山区各选择一块实验调查样地为观测点;在选择观测点时,要求品种均为当地的主栽品种华南205,并且其土壤质地、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保持一致。1.2 调查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随机调查5株,每株从下往上调查10片叶片(叶片数量小于10片时全部调查;大于10片时调查10片)的发病情况,调查频率为2次/月,木薯枯萎叶斑病病

5、叶分级方法详见表1。用目测法评估植株的发病程度,记录调查的总叶数、病叶数及病级;计算病情指数及危害率。危害率(%)=(危害株数/观测总株数)100。病情指数DI=(各级病级代表值该病级叶片数)100/调查总叶片数7。2 结果与分析2.1 木薯枯萎叶斑病在红河不同湿热山区发生危害差异性分析红河湿热山地地区不同地理方向上,木薯枯萎叶斑病平均病情指数:河口地区=2.15金平地区=1.78个旧地区=1.28(表2、图1);木薯枯萎叶斑病的平均危害率为:河口地区=31.64%金平地区=26.71%个旧地区=26.00%(表3、图2)。不论从病情指数还是危害率来看,河口山区发病最为严重且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

6、方,可能是由于河口地区常年较其它两个地方降雨要为充沛,空气湿度大的原因。从表2、3及图1、2可以看出,木薯枯萎叶斑病在红河州湿热的河口、个旧及金平山区4月初至5月上旬发病率为0,5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上旬开始扩散,910月达到高峰值,且病情在逐渐加重。从图5可以看出,2014年1月份气温开始回升,5月份达到最高温度,且59月一直处于高温状态;6月份开始进入雨季,7、8月为雨季的高峰期,8月以后降雨量逐步减少。结合表2、3及图1、2、5可以看出,木薯枯萎叶斑病在进入雨季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情全面爆发,78月,高温的持续及降雨量的急剧增加,造成病情大规模扩散。因此,木薯枯萎叶斑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7、发病,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病情逐步扩大,由此可知,气候因子中的温度及降雨量变化对该病的发生及扩散有巨大关系。2.2 木薯枯萎叶斑病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发生危害动态分析在同一地理区域不同海拔高度上,150 m处观测点病情指数基本上大于400 m处观测点病情指数(图3);在同一地理区域不同海拔高度上,400 m处观测点的危害率基本小于150 m处观测点的危害率(图4)。可见,在低海拔地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病较高海拔地区少,但是发病较重,反之亦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进入雨季之后,降雨量持续长久,在低海拔地区空气湿度相对要比高海拔地区大,又长时间处于高温季节,为病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呈现出

8、海拔越低危害性越大的趋势(图5)。2 讨论通过2014年4月至10月对木薯枯萎叶斑病的调查、记录、计算及分析得知,在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病害一般始发于6月上旬,即木薯根块形成期,而幼苗期则鲜有病害。可能是因为木薯在红河州地区一般种植于3月份,植株正处于营养生长期,并且这段时间的温度和湿度都较其他月份要低,加之降雨量也不多,没有给病原菌孢子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病害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的,植株就算感染病原菌也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幼苗期鲜有病害的发生。进入5月份后,尤其是5月下旬,温度急剧升高,达到了病原菌孢子产生所需要的温度,病原菌孢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萌发,加之随着雨季的到来,雨

9、水加快并扩大了孢子的生长,于8月份病害迅速扩散,并在10月份达到峰值。由此可见,虽然在红河湿热地区虽然5月份才开始发现木薯枯萎叶斑病危害植株,但是病原菌的侵入、积累、萌发是有一段时间的,因此,木薯幼苗期也不能忽视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参考文献1 李超萍,时 涛,刘先宝,等. 国内木薯病害普查及细菌性萎蔫病安全性评估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16-121.2 陈伟强,李 芹,张志恒,等. 云南省红河州木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 热带农业科技,2010(01):26-29,38.3 韦本辉. 中国木薯栽培技术与产业发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 李开绵,黄贵修. 木梳主要病虫害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