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剑桥国际学校高中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 必修2.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708336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宿迁剑桥国际学校高中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 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宿迁剑桥国际学校高中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 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宿迁剑桥国际学校高中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 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宿迁剑桥国际学校高中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 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宿迁剑桥国际学校高中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 必修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第卷(选择题 共9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 A严禁猎杀家犬 B禁止进山伐木 C封闭山林牧场 D保护生态资源 3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

2、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 A B C D 5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62006年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在香港举行,有一只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元拍出。你认为这只碗最有可能是哪个朝代的 A宋 B元 C明 D清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

3、手工业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垄断 B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C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D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8关于家庭手工业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农户的一种副业 B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使用 C剩余部分拿到市场销售 D在自然经济时代中可有可无 9“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商业繁荣 C商人众多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10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

4、名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11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 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 12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实质说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13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

5、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兼并严重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井田制趋于瓦解 14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5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1

6、6.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谁的?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7.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

7、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1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 19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英国人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 D.世界市场的形成 20.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

8、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1右图是欧洲人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A丝绸之路畅通后 B马可波罗行记出版后 C新航路开辟后 D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22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述正确的是 是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扩张的必然产物 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 英国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客观上为中国工业化带来了机遇 A B C D 23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

9、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24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25.工业革命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侵略,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其含义是 A东方国家日益贫困,无力对抗西方 B.东方国家完全沦为殖民地 C.东方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东方国家未取得民族独立 26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84018701900192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

10、214.88.47.1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7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 B C D 28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1、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29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珍妮纺纱机 蒸汽机 电灯 汽车 A. B. C. D. 30.下列对世界一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 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 A. B. C. D. 第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12、 二、非选择题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