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2870808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一、文学(文体)常识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2词类活用(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

2、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3古今异义(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4一词多义(1)为: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2)见:见公输盘(动词,会见。)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子墨子见王(拜见。)(3)类:不可谓知类

3、(事理。)为与此同类(种类。)(4)子: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愿借子杀之(子,您。)(5)说:公输盘不说(高兴。)请说之(陈述,解释。)(6)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7)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8)争:争有所余(动词,争夺。)知而不争(通“诤”,谏诤。)(9)已:然胡不已乎(停止。)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10)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义不杀少而杀众(连词,表转折,却。)5重点实词(1)将以攻宋(攻:进攻。)(2)愿借子杀之 (愿:希望。)(3)不可谓

4、仁 (仁:对人亲善,友爱。)(4)然胡不已乎 (胡:为什么。已:停止。)(5)舍其文轩 (文:彩饰。轩:有篷的车。)(6)邻有敞舆而欲窃之(敞:破。)(7)以牒为械 (牒:木片。)(8)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9)楚王问其故 (故:原因。)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为”表判断)(2)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者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2)(子)胡不见我于王?(省略主语“子”)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应为“宋有何罪”)(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介宾结构后置,应为“荆国于

5、地有余,而于民不足”)(3)胡不见我于王?(介宾结构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4固定句式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四、人物形象1墨子:(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及爱好和平的思想。(2)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3)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4)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2公输盘:顽固、阴险,狡

6、诈。3楚王:霸道强硬、狡诈虚伪、贪婪好利。第2篇孟子两章文学(文体)常识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3古今异义(1)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7、。)(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4)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6)攻亲戚之所畔(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4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2)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5重点词语(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A.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B.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C.人和:

8、得人心,上下团结。)(2)得道者(实施“道义”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3)失道者(不实施“道义”的君主。)(4)寡助之至(寡,少。)(5)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或者。)二、文言句式倒装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状语后置,应为“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三、主题思想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四、理解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经过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阐述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名句

9、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表明君子战必胜的必要条件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心齐,泰山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2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4)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10、。)(5)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6)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忍。)3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的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4)曾益其所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5)征于色(古义:显示。今义:出征。)(6)而后喻(古义:通晓。今义:比喻。)4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困于心

11、(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通“弼”,辅佐。)(4)恒:国恒亡(必然。)人恒过(经常。)5重点词语(1)百里奚举于市(市:市场。)(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担子,责任。)(3)行拂乱其所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4)征于色(色:脸色。)二、文言句式倒装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2)困于心(状语后置,应为“于心困”)三、主题思想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再从正反两方

12、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四、理解默写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5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7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例子)司马迁惨遭宫刑而

13、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8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第3篇鱼我所欲也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2)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词类活用(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同“

14、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古今异义(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3)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器具。)(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4重点词语(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2)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4)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想要;甚于:比更重要。)(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仅。)(7)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本心:天性,天良。)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2)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3倒装句(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宾结构后置,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有甚”)(2)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