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868313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蕲春一中 李海军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在命题上不回避社会热点。这样在高考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较重视历史热点知识。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今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问题。一、高考热点确定的原则:1教学大纲与高考考试说明是理论依据。2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如今年的涉及的民生问题、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及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等。3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人类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反恐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4与我们今天科教兴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有密切联系。5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实前沿新理论为依据

2、,来确立热点问题。二、高考热点的确立:1民生问题2哥本哈根气候大会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发展4两岸和平与国家统一问题5中国构建和谐社会6大国崛起历史思考7从武广高铁通车联想到交通问题8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9金融危机10纪念圆明园罹难 150 周年11能源问题三、历史热点复习的方法:1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2梳理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3重点解读4适当练习附:2010 届高考历史热点分析之一:关注民生一背景材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于 2009 年 8 月 4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不断扩大覆盖面,到年底将有超过 12 亿公民享有基本

3、的医疗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在“十一”之前启动,使我国农民在 60 岁以后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此外,2009 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已落实到位,调整后的月人均养老金达到 1200 元,月人均增加 110 元。2009 年 8 月,湖北省物价局出台了关于暂缓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价格调整措施的通知 ,根据该文件规定,除了执行国家统一出台的调价政策之外,其他调价政策都将暂缓出台。叫停涉及民生的涨价行为,可避免增加群众的支出。据了解,暂缓调整的包括:供水、供暖价格;城市公交票价;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公路客运车辆站务费收费标准;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等。二历史考点分

4、析1中国古代史:(1)先秦:商纣王和周厉王的暴政不利于民生。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改善民生。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有利于民生。老子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正在得民” ,反对“虐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2)秦汉:秦朝的灵渠有利于农业生产,秦长城的兴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秦朝的暴政不利于民生。西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生,但编户制度下,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代役钱)很重,另外还有田亩附加税、杂

5、役和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3)南北朝:北魏均田制的实行、江南农业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南北朝手工业的发展等,都有利于民生。(4)隋唐: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民本思想,注意引用材料“水舟关系” 、 “根叶关系” )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武则天和唐玄宗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隋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使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从唐德宗时开始实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

6、并、赋税转嫁和苛捐杂税等现象,使农民的负担逐渐加重。隋唐时期水利工程(大运河、江南水利工程超六朝总和) 、水利技术(筒车)及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 ,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民生。(5)宋元:北宋时期, “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过程,冗官、冗兵、冗费加重了百姓负担。庆历新政主张裁并州县,减轻徭役。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生。元朝中后期,腐败的政治、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主要是商品经济和封建城市发

7、展的结果,主要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6)明清: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明朝政府向农民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剿饷) ,陕北王二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清朝,康熙帝的“更名田”和“固丁数” ,有利于民生;雍正帝实行地丁银制度,完全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8、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沉重的封建剥削、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造成的银贵钱贱,使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很多。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实行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产品分配公有制,虽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它的空想性和落后性,根本无法实施。 资政新篇在民生方面主张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等。(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即核定全国地价,现价归原主,涨价归国家,国民共享, “家给人足”

9、 。由于这种土地交易双方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农民没有得到实惠,所以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必然失败。(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但由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这一方案也没有真正实施。(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制定并贯彻了 1931 年土地革命路线(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并兴办一些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6)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大量耕地、掠夺农

10、产品,造成农村普遍粮荒;还在沦陷区城市实行既少又差的粮食“配给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在农业上实行“粮食征购”和“征借” ,在商业上实行专卖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7)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财产时,大发“劫收”横财;他们还利用政治特权横征暴敛,造成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解放区,中共制定了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

11、并贯彻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通过建国初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结束了我国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到 1952 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9)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总

12、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断绝对华援助,造成了国民经济自 1959 至 1961 年的严重困难。经过“八字方针”的贯彻和七千人大会的纠正,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文革”十年里,按正常发展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五千亿元。这两个时期,民生问题上存在的失误主要有:在国民经济支出当中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衡,积累比重偏大;对外封锁,安于所谓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国内建设全凭财政开支,人民工资水平长期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农轻重比例失衡,用于农业和轻工业的财政支出相对很少,对农业和轻工业的

13、投入严重不足,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共十三大提出“温饱” 、 “小康” 、 “比较富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提出 21 世纪前 20 年的目标就是要全面实现小康。十七大则把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提到相当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再次具体而明确的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一幅“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好蓝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3世界近现代史:(1)资本主义在欧

14、洲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隆,物价猛涨,使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西方的宗教和文化的渗透使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文艺、教育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从阶级利益看民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资产阶级的一些

15、民生措施,不是为了切实满足工农的民生利益,而是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了争得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下决心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还颁布有损资产阶级利益的限价法令,对关系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等。又如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人民的土地问题,当然它还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胜利。用辩证方法看民生: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美国的西进运动等,虽然从长远来看,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有其极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生为代价的。从国内到国

16、际看民生:早期的资本主义剥削基本上是以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恶化工人的劳动条件、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缩减工人的劳动待遇等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形式出现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悲惨,民计民生根本无从谈起。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把广大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通过以武力为后盾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侵略形式,极大的恶化了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民生问题。(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不再是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要手段,而是通过改善生产条件、革新机器设备、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这一时期,八小时工作制普遍推行,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物价的上涨幅度,衣食住行得到稳定保障,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政治待遇明显提高,国民素质因为义务教育而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有些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