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一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6921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高一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高一历史期中.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六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古代中国“政制演进”反映了()A. 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 B. 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C. 商品经济日益占居社会主导地位 D. 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答案】D.2.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 稳定统治秩序 B.

2、体现贵贱有序 C. 调节人们情绪 D. 凝聚家族亲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故A项正确。B项属于“礼乐”的表现,而非目的,排除。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不是“乐”的目的,排除。所以选A3. 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确立官僚政治制度C. 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D. 实行军事上的集

3、权【答案】D【解析】秦始皇看到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军队的隐患,故“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不仅不允许地方有军队、包括兵器也进行管制;“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使得只有秦始皇才能调动部队。通过军权和军器的控制,实现了军事上的集权,故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4.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

4、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5.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以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A. 进一步加强

5、了皇权专制 B.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答案】D【解析】“日有争论,纷坛不决”说明中书门下二个部门在政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样做明显就调和了这两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便于行政运输的通畅,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是中枢机构调整,不涉及皇权,故A错误;唐朝多相制源于隋朝,故B错误;材料只是对于部门办公的调整,不是破坏,故C错误。6. 秦代,监察御史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属于中央政府委派的驻郡监察官员;宋代诸州监察官通判,是皇帝差遣到诸州专察知州的监察官,监察和制约州县官吏的一举一动;元朝,设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其性

6、质属于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材料表明古代监察的机构特点是()A. 秩低权高,以小监大 B. 机构独立,自成系统C. 选官高标,管理严明 D. 权责明晰,维护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的地方监察官,属于中央政府或皇帝委派,监察地方官员,反映出机构独立,自成系统的特点,故B项正确。A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是特点,是目的,排除。7. 以下从左图到下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地方政治区划,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和识图能力。图一反映

7、的是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图二是元朝的行省制度,郡国并存威胁到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项,图一并不是国家分裂时期,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皇权强化B错误;图一是郡国并存,不是郡县制,也不是实质内容的反映,排除D项。8. 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材料旨在说明()A. 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 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C.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答案】B【解析

8、】根据题干可知八股文在明朝科举中只占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科举的取士方向,故要全面地看待明朝的科举制度,不能因为八股文的存在就完全否定其历史意义。但辩证看待八股文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八股文只占科举考试的一小部分,而非强调程序复杂,排除A。八股文束缚了士人思想,不利于人才选拔,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9.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9、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清朝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六部执行;第二种是寄信,皇帝向地方官下达命令,地方政府遵照执行。两者都注重政令畅通,所以选A;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但没有决策权,排除B;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的权力中枢,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对教材已有定论重要知识点,要遵行教材上的结论性表述。如本题虽涉及军机处发布文件的不同形式,但不能改变关于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和深层次影响。10. 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

10、,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备【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官员的任免需皇帝和宰相商量,宰相的意见会影响皇帝的定夺,而清朝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选A;材料说皇帝对官员的任职,但没有说明文官或武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各个中枢机构的配合,所以谈不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点睛:清代之前,中央官员有职有权,地位比较稳固,而清代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比较容易控制,这样皇帝决策受干扰比较少,所以说明专制皇

11、权不断强化。11. 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这说明古代雅典()A. 注意提高公民参政热情 B. 政冶腐败现象日趋严重C. 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 公民大会兼有商业活动【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信息是“观剧津贴”措施的体现,雅典实行这一措施主要是提高公民参政的热情,故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雅典政治腐败,故错误;和均属于经济信息,与材料中提及政治举措不符。12. 有学者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对于雅典民主的评价都不高,柏拉图甚至认为暴君政治比民主还好,因为暴君只是他一人在做坏事,民主则有可能是全体人在做坏事。据

12、此可知()A.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君主专制B. 雅典民主排除了“贤人”参与政治活动C. 雅典保证了男性公民都能成为管理者D. 直接民主有可能不利于雅典城邦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认为暴君政治比雅典民主政治还好,因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直接的民主有可能不利于雅典城邦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共和政体才是理想政体,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贤人政治是柏拉图的理想政体,雅典民主没有排除“贤人”参与政治活动,排除B;雅典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男性公民都能成为管理者,但与材料“全体人在做坏事”矛盾,排除C。所以选D13. 根据规定,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

13、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材料表明()A. 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B. 雅典城邦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 雅典保护个人提议和创制法律的积极性D. 雅典注重依法保证人人可以担任公职【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稳定和权威,而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公民的参政问题,故AD项错误。14. 公元100年,罗马帝国

14、执政官小普林尼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对坐在会场中的皇帝图拉真说:“皇帝不应该在法律之上,相反,他应该在法律之下。”这可用来说明罗马帝国()A. 皇帝无权更改行政命令 B. 重视法律的管理作用C. 皇帝与平民的地位平等 D. 立法权属于元老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律至上,即使是皇帝也在法律之下,也就是在法律管理之下,B正确。行政命令不等于法律,皇帝有权更改行政命令,A错误。罗马帝国是阶级社会,皇帝地位高于平民,C错误。本题讨论的是皇帝与法律的关系,并非立法权归属问题,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古代罗马法律至上,但罗马是奴隶制社会,不代表社会是平等的,皇帝拥有很大权力

15、,学生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把握,才可以正确分析出答案。15. 罗马法规定:“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 法律不能保护私有财产B. 法律对公民和自由民区别对待C. 法律重视调节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答案】D点睛:不同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相关概念,如“私有财产”、“个人权利”、“社会行为”等,同时,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16.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议会议员选举不受国王干涉。”该法案()A.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 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C. 规定国王由选举产生 D. 废除了君主所有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的主权,限制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国王世袭,故C项错误;该法案确立了议会与国王的集体领导,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