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高一历史期中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6131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合肥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合肥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合肥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合肥高一历史期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合肥高一历史期中 1.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60分)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2下图是汉代农民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

2、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3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4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天灾人祸是

3、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5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得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的改进B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C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6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7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

4、弛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8图为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农业税相对稳定B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C政府推行农商皆本的政策D工商杂税总体增长幅度较大9在周礼一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这说明了当时()A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B人们已普遍穿棉质衣服C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D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0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5、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11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1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的行业。这种现象说明()A商品经济空前发展B“工商食官”传统格局被打破C社会秩序高度失控D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6、13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14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ABCD1

7、5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16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B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D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17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设立,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

8、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国家经济政策变化 B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C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D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18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B拓展世界市场C工业革命D奴隶贸易19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据此推断()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8 40 89 100 英国 44 62 85 100 美国 11 93

9、 89 100 A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B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C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21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主要说明()A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内燃机的运用使得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C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D世界

10、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221882年,在德国的人口构成调查表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1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却达到25000人,19061907年则达到107000人。下列最能说明上述现象的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增加了就业机会B电力工业是德国的新兴产业C德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D德国电力工业居世界第一位23以1851年到1911年,中国民间或官方参加了大大小小80余个国际博览会,并于1910年举办了略带国际性质的南洋劝业会,成功吸引了全国22个行省和14个国家及地区参展,展会特设专门展陈外国轻工、农副、工艺、美术等商品的参考馆。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全力追赶西方B主动融入世界C重视兴办实业

11、D维护国家权益24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C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2519051908年间,中国共设厂220家,全部资本达7319万余元,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有九家。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推行新政奖励实业发展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26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18301833年 1868年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27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官僚资本的压榨 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