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6122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摘 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予浮针治疗,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1周。观察2组治疗后即时起效时间、临床疗效等。结果:治疗组即时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临床缓解5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临床缓解40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按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提出的CSA的诊

2、断标准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除外眼源性、心源性、脑源性及耳源性眩晕;MRA或椎动脉彩超显示第二段椎动脉(V-)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未服用其他改善循环的药物;年龄2076岁;签署知情同意书。1.4 排除标准 经相关检查明确由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者;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肾等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 方 法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浮针治疗:寻找肌筋膜激发点(MTrP)2,MTrP是骨骼肌肌肉能够激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这个位置通常可以摸到一个疼痛结节和绷紧肌纤维痉挛带,触压

3、时有疼痛加重和局部肌肉颤搐以及可能引起的远处牵涉痛,常有一系列以疼痛为主的症候群。常见MTrP多位于前臂(相当于手三里下1寸处)、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颈后部肌群等处,仔细触摸相关肌肉常可触及条索、局部紧张、滑感明显等。确定MTrP后,嘱患者坐位,在MTrP下方5 cm处常规消毒,左手稍捏起皮肤,浮针与皮肤呈20借助进针器快速透皮进针,然后将浮针沿皮下蛇形进针,边进针边询问患者感受,如明显疼痛则及时调整进针方向及深浅度,待完全进入皮下后,将针芯稍退入软管并卡入卡槽固定,然后以右手拇指为支点,示指及环指、小指做左右扫散动作,幅度为1525。扫散时患者行活动颈部肌肉抗阻运动,待眩晕全部或大部

4、分改善后,拔出针芯,将软管留置皮下,输液贴固定留置5 h左右自行拔出。3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316),每次5 mg,每日1次,晚饭后口服。2组观察周期均为1周。2.2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评价疗效。临床缓解: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可正常活动与工作。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在过度劳累或者天气变化时会出现轻度症状。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从事重体力劳动会出现症状,病情不稳定。无效:临床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

5、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结 果3.1 2组治疗后即时起效时间比较 治疗后即时起效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3.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8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3.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6例患者出现嗜睡和疲惫感,减量后症状消失,考虑?橐锊涣挤从?致。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4 讨 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CSA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突然跌倒,极易发生危险。研

6、究发现,其发生多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解除其压迫常常可收效。本病的发生与患者长期低头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持续低头可导致斜方肌、斜角肌及胸锁乳突肌等维持颈部前倾的肌肉处于严重持续收缩状态,长时间收缩造成肌肉的缺血缺氧,进而出现能量危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局部出现MTrP4-5,压迫椎基底动脉,从而出现眩晕等供血不足症状。本研究治疗组采用符仲华博士发明的浮针疗法,通过仔细触诊,找到相关肌肉MTrP,针尖对MTrP进针后行大幅度扇形扫散,同时嘱患者反复收缩、舒张治疗部分肌肉,使存在的MTrP在扫散后消失或明显变小,解除对椎基底动脉的压迫,而眩晕等临床症状亦明显缓解、甚至消失,其起效时间往往以分钟

7、计。而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其口服24 h方可达血浆峰值,起效缓慢,且有明显嗜睡和疲惫感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另外,浮针仅进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不深入肌层,不伤及动脉、神经,疼痛感小,进针几乎无疼痛,安全可靠,患者容易接受6-7,同时往往有即时效应及较高有效率,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关于其作用机制8-10,中医学认为与十二皮部理论相关,相当于内经所提到的“毛刺”“浮刺”范畴,通过皮下大幅度刺激以增强皮部阳气,达到增强经络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调整阴阳气血,治疗疾病。西医学认为,皮下结缔组织呈液晶状态,具有压电和反压电双重效应,浮针大幅度扫散反复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可导

8、致其空间结构的改变,诱发压电效应,释放生物电,当生物电快速传至病变组织,诱发一系列细胞因子、介质的改变,从而迅速起效11。综上所述,浮针治疗CSA起效迅速,效果确切,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痛苦小,有效率高,有较广阔的治疗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5 参考文献1 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2 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0-15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4 谢健周,查和萍,范志勇,等.浮针

9、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理论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57-59.5 王英杰,丘文静.浮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0例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7):28-36.6 刘玲,范刚启.浮针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之比较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2):51-53.7 范刚启,赵杨,符仲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0,30(11):965-968.8 唐敏.浮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40-141.9 肖安菊,夏有兵,符仲华,等.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3,33(12):1143-1146.10 李桂凤,符仲华.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针灸,2014,34(6):591-593.11 原林,焦培峰,唐雷,等.中医经络理论的物质基础-结蹄组织、筋膜和自体监控系统J.中国基础科学,2005,7(3):44-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