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 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866110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 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海省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 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海省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 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海省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 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 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 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B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继承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D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在我国先秦时期,奴隶制度走向灭亡,封建制度逐步建立,使社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都开始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迎来了灿烂的春天。这主要说明( )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C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D新

2、旧社会制度的更替,促使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3歌词作家陈常见情系家乡,走茶山访茶农,借明朝乡贤林俊童咏茶诗“品归陆谱英华美,歌入声咽兴味长”之韵,创作出轻柔甜润的新茶歌天山绿茶天山红。这表明( )A继承在先,发展随后B承袭传统,回归古典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远离传统,洋为中用4文化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包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科学技术思想运动 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A B CD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

3、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二、非选择题6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近年来,除了商业味越来越浓厚之外,“年味”却越来越淡了。特别是随着洋节的兴起和影响,许多青少年对春节的概念越来越淡漠,他们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的春节?一、选择题1现在人们提倡素质教育,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打破传统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是( )A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教育方式

4、的变革,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将产生积极影响C教育就是把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D不管教育方式如何变化,不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2近几年的清明节,献花、植树、朗诵、折纸船、网上祭奠等文明祭奠形式开始取代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习俗,成为很多人寄托哀思的方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文化的发展必须否定传统 B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C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D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被现代文明所取代3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孕育过中国优良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脊梁和精神的家园。这警示我们( )A必须保护一切

5、村落文化 B坚持功利主义,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经济C要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4诵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 )A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B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C只要继承了传统就必定能实现发展D先继承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5“活”文化,在历史中如同一方泉眼,不停地喷涌出新鲜的清泉。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中( )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