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下册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2863581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下册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下册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下册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下册语文资料设计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二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

3、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4、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

5、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3.掌握诗歌鉴

6、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二、教学难点与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难点)三、教学方法及设想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四、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2.出示教学目标。3.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

7、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4.朗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1)给三分钟时间,学生自我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2)全班齐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注意掌握五言诗的朗诵节奏。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8、。(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6.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7.师生合作探究。(1)点播: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 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 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 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C、

9、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 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 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 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

10、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2)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3)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4)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

11、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8.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1)把握诗歌的特点。(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9.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寒山是贞观时

12、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

13、的冷淡心情。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

14、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1.“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2.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10.课后作业:(1)默写两首诗(2)熟读成诵。8部编版小学下册语文资料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