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3446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1).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二实验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满分50分)1.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的梭伦改革为雅典开辟了一条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包括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正确;颁布解负

2、令,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故正确;梭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错误,从而排除ABC;成立公民大会,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故正确。所以选D。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2.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B. 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益C. 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D. 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答案

3、】D【解析】财产等级制度赋予政治权力,“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说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D正确;材料属于按照财产划分,A错误;B中完全说法绝对;C中加剧不符合材料主旨。3.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4、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影响【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

5、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严苛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4.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由此可知秦国立法()A. 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B. 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C. 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D. 以经济为其立

6、法核心【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可以看出当时秦朝立法中借鉴了别国的法律法规,故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应排除。【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的分析理解。5.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B. 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C. 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D. 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

7、有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揭示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徙木立信”的故事,反映了商鞅“言出必行”的作为。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徙木立信6. 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 )A. 抑制土地兼并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C. 巩固北魏统治D. 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

8、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故B排除。巩固北魏统治,属于根本目的,故C排除。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也不是直接推动力,故D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7.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C. 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D. 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答案】D【解析

9、】试题分析:商君“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这主观上是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品经济8.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推行均田制B.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C. 实行三长制D.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吏治得以好转。结合所学知识是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所以选B。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排除A;实行三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实行汉制与移风

10、易俗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体现,排除D。考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变法北魏孝文帝变法的内容9.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他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这说明当时A. 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B. 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C. 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有深刻矛盾D. 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汉族文化的一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崔浩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氏族的高下,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体现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的态度,A项正确。B项对汉文化的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与

11、材料“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不符,排除。材料反映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在规定门第高低存在分歧,没有反映他们之间深刻的矛盾,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汉族文化的一切,而是体现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排除D。10.从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雅典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众多节日提供财政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统领军队。这反映了雅典A.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B. 贵族权力受到限制C. 平民获得平等地位D. 贫富差距逐步缩小【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 “统领军队”这是富人拥有的权利,“为城邦的众多节日提供财政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

12、间提供赞助”是富人的义务,从而体现了民主政治中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所以本题选A项。11.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

13、帝改革措施(课标外)。12. 魏书载:“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材料反映了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是A. 促进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B. 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过程C.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 限制北方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的信息说明均田制的实施主要是限制北方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故D项正确;A项是影响;B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的影响;C属于经济信息,不符合材料中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均田制13.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

14、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A. 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B. 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C. 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D. 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答案】B【解析】“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重视收集”,排除A;材料反映宋神宗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并没有体现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15、”,排除。14.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A. 主张儒佛合一B. 注重经义策论C. 抨击科举制度D. 抨击当朝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要选拔一些注重经义策论的务实人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儒佛合一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安石并未抨击科举制度而是想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变法需要的实用人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安石也未抨击当朝统治,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