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628635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共48分)1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2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

2、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B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C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 D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3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藩镇割据削弱皇权 D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4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 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

3、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5“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6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7(2018年辽宁丹东五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

4、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A根源于小农经济占主导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D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8元史载:“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材料中所说的制度A为后世历朝历代继续实行 B造成了分裂割剧局面 C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 D自此取代了郡的设置9从南宋到明代中叶,珠江三角洲一直是粮食出口区。清代中叶,按耕地数和人口计算,即使只利用一半的耕地,该地粮食供应本应充足。事实上,广东全省每年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输入稻谷400

5、万石左右,至少一半是供应珠江三角洲的。清代中叶珠江三角洲缺粮的主要原因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D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10“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11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

6、君主专制的强化 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1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13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14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

7、“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A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15据司马迂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16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8、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17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 D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18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A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1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

9、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 确保政权稳固 D. 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20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21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

10、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22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A. 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 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C.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 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23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反映了宋代A商人缴纳税收有所减轻 B商品经济空前

11、发展 C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D近代商税制度确立24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当时 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北齐文宣帝一举裁减一半以上的郡县,开精简之先河。隋初,“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僚)以众,资

12、费日多”隋文帝接受大臣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将行之三百年的州一郡一县三级制改为州一县二级制。隋文帝还“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罢废州县乡官,“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为日后推行的选举(官)制度奠定了基础。据岑仲勉隋唐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26.(2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

13、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隋朝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或由中央吏部考核任命,皇帝直接命令圈点。唐高宗永徽年间(649655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到了宋仁宗时,他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用和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上,秦汉时期,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随着监察官吏杈力的不断增大,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宋朝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明朝巡按御史可以直接查处违法失职官吏。据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

14、其借鉴意义整理材料二 在(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杈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监察官有权对王进行刑事审判。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监察官们的权柄如此之大,以至国王也不得不讨好他们。在雅典,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摘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监察制度与古代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13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 注:鲁哀公四年,孔子从叶县返回到蔡国,看见长沮、桀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派子路前去打听渡口。二人得知是孔子师徒一行,桀溺便说:“浑浑噩噩,天下到处都是这样,有谁还能改变这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