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32中高三政治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孔子素材.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626367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合肥32中高三政治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孔子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徽合肥32中高三政治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孔子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徽合肥32中高三政治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孔子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合肥32中高三政治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孔子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合肥32中高三政治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孔子素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合肥市32中高三政治 课本中的历史人物 孔子素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2、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个人成就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

3、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渊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思想体系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4、”,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

5、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

6、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

7、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8、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

9、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