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总复习 实验二知能优化演练 必修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624469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总复习 实验二知能优化演练 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 实验二知能优化演练 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 实验二知能优化演练 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总复习 实验二知能优化演练 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总复习 实验二知能优化演练 必修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能演练强化闯关1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关于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先测量原长,后竖直悬挂B先竖直悬挂,后测量原长C先后顺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D先后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弹簧的自重解析:选BD.由于弹簧自身有重力,悬挂时的长度大于水平放置时的长度,所以测量其竖直悬挂时的长度为弹簧原长2.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象如图246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图246Aa的原长比b的长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解析:选B.由题图可知,a的原

2、长比b的短,在F等于0时,图线的截距表示原长,故A错误;图线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故B正确,C错误;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为一次函数关系,D错误3(2012厦门模拟)如图247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247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 N/m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解析:选BCD.由题图知,Fx是一个过原点的直线,kN/m,可知A错,BCD正确4(2011高

3、考安徽卷)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出了砝码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248上标出(g9.8 m/s2)图248(1)作出ml的关系图线;(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 N/m.答案:(1)如图所示(2)0.259(0.2480.262)5.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时,将一轻弹簧竖直悬挂并让其自然下垂,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在其下部施加外力F,测出弹簧的总长度L,改变外力F的大小,测出几组数据,作出外力F与弹簧总长度L的关系图线如图249所示(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 图249由图可知该弹簧的自然长

4、度为_c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N/m.解析:当外力F0时,弹簧的长度即原长为L010 cm,图线的斜率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即k102 N/m50 N/m.答案:10506(2012苏州模拟)某学校物理探究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将弹簧的上端O点固定悬吊在铁架台上,旁边置一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线跟O点对齐,在弹簧的下部A处做一标记,如固定一个指针在弹簧下端的挂钩上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都是50 g),指针在刻度尺上指示的刻度为x.逐个增加所挂钩码的个数,刻度x随挂钩上的钩码的重量F而变化,几次实验测得相应的F、x各点描绘在图2410中请在图中描绘出x随F变化的图象由图

5、象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A_ N/m(结果取2位有效数字);此弹簧的弹力大小F弹跟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是_图2410(2)如果将指针固定在A点的下方P处,再作出x随F变化的图象,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与kA相比,可能是_A大于kAB等于kAC小于kA D无法确定(3)如果将指针固定在A点的上方Q处,再作出x随F变化的图象,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与kA相比,可能是_A大于kA B等于kAC小于kA D无法确定解析:(1)根据坐标纸中描下的点,作出平滑直线,注意所画的线不一定过所有的点,尽量使各点均匀地分布在图线的两侧(如图所示),则图线的斜率的倒数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即k,代入数据得kA N/m32 N/m

6、,所以弹簧的弹力大小F弹跟弹簧伸长量x的函数关系式是F弹32x.(2)如果将指针固定在A点的下方P处,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变,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仍等于kA,B正确(3)如果将指针固定在A点的上方Q处,由于选用的弹簧变短,则弹簧的劲度系数变大,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与kA相比,要大于kA,A正确答案:(1)见解析图32F弹32x(2)B(3)A7用如图2411甲所示的装置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被测弹簧一端固定于A点,另一端B用细绳绕过定滑轮挂钩码,旁边竖直固定一最小刻度为mm的刻度尺,当挂两个钩码时,绳上一定点P对应刻度如图乙中ab虚线所示,再增加一个钩码后,P点对应刻度如图乙中cd虚线所示,已知每个钩码

7、质量为50 g,重力加速度g9.8 m/s2,则被测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 N/m.挂三个钩码时弹簧的形变量为_ cm.图2411解析:对钩码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得mgkxkN/m70 N/m挂三个钩码时,可列方程(mmm)gkxxm21103 m2.10 cm.答案:702.108(2010高考浙江卷)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依次逐个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0.1 kg,取g10 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的

8、坐标X减i,绳下端坐标的平均值Xi(X加iX减i)/2的数据如下表:挂在橡皮绳下端的钩码个数橡皮绳下端的坐标(Xi/mm)甲乙1216.5216.52246.7232.03284.0246.54335.0264.25394.5281.36462.0301.0(1)同一橡皮绳的X加i_X减i(大于或小于);(2)_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3)选择一组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4)为了更好地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解析:(1)由甲、乙两同学测量数据看,橡皮绳所受拉力接近或超过了其弹性限度,其恢复能力要差一些,而且拉伸越长恢复能力越差故X加i小于X减i.(2)乙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每增加一个钩码橡皮绳形变量大致相同,而甲同学所用橡皮绳的形变量差别非常大,表明已超过了弹性限度(3)以乙同学数据作图象如图所示由k得:k63 N/m.(4)尽可能使橡皮绳伸长在弹性限度内,同时有足够大的伸长量,以减小长度测量误差答案:(1)小于(2)乙(3)63 N/m(5770 N/m之间都对)(4)见解析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