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下册语文三年级下册8.池子与河流(教案)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2861826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下册语文三年级下册8.池子与河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三年级下册8.池子与河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三年级下册8.池子与河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三年级下册8.池子与河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下册语文三年级下册8.池子与河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下册语文三年级下册8.池子与河流(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下册语文资料设计8* 池子与河流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滔、涯”等8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池子与河流的观点。过程与方法:1.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寓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寓言,明白: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同时也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池子和河流的各自观点,明辨是非。2.体味诗歌的寓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见过多少池塘和河流?你是喜

2、欢池塘还是河流呢?(课件出示:池塘和河流的图片)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池塘、河流。2.有一个池塘和一条河流是邻居,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池子与河流)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2.检查自学情况。(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出示词语:(课件出示:出示词语) 滔滔 生涯 贵妇 忙碌 遵循 尊敬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滔 涯 妇 碌 遵 循 验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遵”,前

3、鼻音“循 验 ”,边音“碌”,不读“n”。4. 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熟字加偏旁:“女+彐=妇”“录+石=碌”“尊+辶=遵”“盾+彳=循”。熟字比较。如:稻一滔 脸一验 涯一崖 (3)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件出示:出示词语解释)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贯穿:穿过、连通。哲理:本文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遵循:遵从;依照 ;不违背。应验:原来的预言或估计与事后的结果相合或得到证实。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1.池子对于河流的生活的

4、评价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课件出示:)“你几时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涯?”“生涯”可以换成哪些词语?(生活)“这样的生涯”是指?(是指河流整日忙忙碌碌,不知疲倦地流着,身上负载着船只、竹筏。)(2)“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因为它觉得“河流”的生活的太累,负重太多。(3)池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生活?(课件出示7:)“这样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替代?”理解“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烦恼,很自在。)池子平日的生活是怎样的?用横线画出来。(课件出示:)“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这里把柔软的泥土比作什么?(鸭绒垫)(课件出示:)

5、“任凭人世间忙忙碌碌,我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2.河流的生活观点是又是怎样的呢?(1)“河流”所提到的“自然法则”指什么?(课件出示:)“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也就是一种辛勤劳动的生活。(2)“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因为它(课件出示:)“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3.“池子”和“河流”各比喻什么样的人?预设:“池子”比喻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板书: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预设:“河流”比喻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板书:河流:永不满足、负重前进) 4.你最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预设:我赞同河流的观点,人要勤劳,因为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预设:我也赞同河流的观点,因为“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并会逐渐磨灭;”懒惰只能使人一无所为,一无所有。四、回顾整体,读写训练生活中有没有分别河流和池子一样的人,为什么河流的生活观点是正确的。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8 池子与河流 池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河流:永不满足、负重前进4部编版小学下册语文资料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