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论文.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59476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分析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分析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析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论文1125年辽被金所灭,绝大多数契丹人归附于金朝统治之下,契丹人由统治民族沦为被统治民族,成为金朝社会的特殊群体,但作为辽国遗民,他们在金代的历史舞台上依然十分活跃,特别是在金朝的政治活动中,契丹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维护金朝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目前学界对此关注很少,笔者不揣鄙陋,做以简要论述,以求教于专家学者。金代契丹人在路、府、州、县乃至行台、招讨司等地方机构中都有任职者,他们为维护金朝地方的政治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金朝亡辽灭宋,领土日趋扩大,广阔的疆域内有女真、汉、契丹、渤海等众多民族。金初女真统治者为了解决女真官吏极度

2、缺乏的问题,奉行对率众归降者、举城投降者“官皆仍旧”的政策,任用大量原辽、宋旧官吏为各级地方官。如太宗时期,“挞懒与刘彦宗举萧公诩为兴中尹,郡府各以契丹、汉官摄治,上皆从之。”1763天会八年(1131)六月,“诏遣辽统军使耶律易礼质、节度使萧别离刺等十人,分治新附州镇。”宋人马扩见宗翰时也说:“且贵朝所任用者,尽是契丹旧时职官。”叫灭北宋以后,一部分原辽契丹官吏成为金朝在中原地区的地方官,如“宗翰奏河北、河东府镇州县请择前资官良能者任之,以安新民。上遣耶律晖等从宗翰行。诏黄龙府路、南路、东京路于所部各选如耶律晖者遣之。”之后,契丹族地方官员不仅担任契丹族聚居区的地方官,而且遍布金朝各个地区、

3、各级地方部门。一、任官行台的契丹人金朝前期设有两个行台,一是燕京行台,始建于熙宗天眷元年(1138)九月,“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废止于熙宗天眷三年(1140)正月,燕京行台尚书省“复移置于汴京”,即并入汴京行台,仅存续一年半。二是汴京行台,天会十五年(1137)十一月,“废齐国,降封刘豫为蜀王,诏中外,置行台尚书省于汴”,废止于海陵天德二年(1150)十二月,“罢行台尚书省。”扮存续时间为13年。燕京行台和汴京行台都设置于汉地,以女真宗室大贵族任行台最高长官领行台省事,如天眷二年(1139),“置行台于燕京,诏宗弼为太保,领行台尚书省,都元帅如故。天会十五年(1137),“齐废,梁王宗

4、弼领行台省事。直到皇统八年(1148)病逝,宗弼一直领行台尚书省事。行台是中原汉地最高行政机构,“民讼钱谷,行台尚书省治之”。行台的官员要求有经营汉地的经验和较高的汉文化修养。行台各级官员都由多民族构成,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二记载:金虏废齐后,差除一张孝纯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开国公权行台尚书左丞相;契丹萧保寿奴兼行台右丞相;女真温师中行台左丞;燕人张通古行台右丞相;契丹萧陈奇太师户部侍郎;契丹耶律孝忠吏部侍郎;一契丹萧融刑部侍郎由此可见,汴京行台尚书省初设时主要官员由燕人、契丹人、伪齐官员及南宋叛降者构成,女真人甚少。日本学者外山军治统计了汴京行台尚书省的六部官员和地方长官的任职情况:宋人31位

5、,燕人5位,契丹人4位,女真人1位外山军治认为在地方官中宋人占绝大多数,主要是为了贯彻以汉人治汉人的统治方针,以确保齐地汉人的稳定。但是契丹人和燕人虽少却任六部要职或京都高官。他们为女真统治者承担统治汉地的任务,负责具体的民政事宜,以弥补女真人在统治汉人方面的不足。其中熙宗朝行台左丞相萧仲恭和行台兵部侍郎耶律恕未记载任官燕京行台还是汴京行台,史籍明确记载耶律晖任职于燕京行台尚书省;其余7人次则都任职于汴京行台。这8位契丹官员都深得女真统治者的信任,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汉地的经验,是行台官员的合适人选。如耶律晖,早在太宗初年,宗翰奏河北、河东府镇州县请择前资官良能者任之,以安新民。上遣耶律晖

6、等从宗翰行。诏黄龙府路、南路、东京路于所部各选如耶律晖者遣之。可见耶律晖治理州县有方,受到金主的赏识。熙宗天眷二年(1139)七月“以耶律晖行台平章政事。”负责处理燕地民政事务。熙宗朝任行台兵部侍郎、海陵朝任汴京行台工部尚书的耶律恕也是汉文化修养较高的人,“喜读书,通契丹大小字”。契丹族行台官员为女真统治集团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中原地区建立稳固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二、任诸路长官的契丹人金代路制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太祖、太宗时期是三种路制并存,即万户路,都统、军帅司路,兵马都总管府路。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实行汉制改革,统一路制,将全国划分为19路,路下设府州县也理志。根据金史、大金国志及

7、契丹人墓志铭记载金代契丹人担任各路兵马都总管、治所在府的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及京都留守、副留守者共23名(39人次)。在这些契丹路级长官中石抹荣1人先后担任9个路的长官,这与其特殊身份有关。史籍记载“辽主奔天德,(石抹)荣父惕益挺身赴之。是时,荣方六岁,母忽土特满携之流离道路,宗室谷神得之,纳为次室,荣就养于谷神家。因石抹荣在女真贵族谷神家长大,己被统治者在情感上视为女真人,因此深受女真统治者的信用与重用,其担任路官要职的次数比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金朝最高一级地方建制路的长官,负责本路的军政事务,保持地方局势稳定,对于金朝统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从契丹路官任职的地区看,以北部边疆地区的北

8、京路、中京路、临演路、咸平路、西京路、临挑路的长官为多,这与契丹官员熟悉北方民族风俗习惯,其人能征善战有关。如移刺成在任临挑尹期间招降了乔家等族首领结什角。乔家四族首领结什角“念朝廷为其父报仇,欲弃四族归朝,四族不许。(移刺)成至临挑,使人招结什角,乃率四族来附,进马百匹,仍请每年贡马。”移刺成成功招降结什角,使境内统治秩序稳定,得到世宗赞许:远人慕义,肤甚嘉之。其遣能吏往抚其众,厚其赏赐。大定朝石抹卞任大名尹期间,大名多盗而城郭不完,卞请修大名城。奏可。城完葺,盗贼不得发。徙临挑尹,卒官,委任契丹人担任契丹人聚居区的路官,也是女真统治者稳定地方统治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大定二十三年(1183),

9、世宗以曾为南京留守的移刺道(本名赵三)任咸平尹,赴任前世宗对其曰:“咸平自窝斡乱后,民业尚未复旧,肤听卿归乡里,所以安辑一境也。”以契丹人为路官来统治契丹等北方民族的百姓,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地方统治。契丹族路官中不乏勤政爱民者,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世宗驾幸上京期间守国的太子允恭使人谕大兴尹移刺糙:“自大驾东巡,京尹所治甚善。我将有春水之行,当益勤乃事。”允恭“以所获鹅鸭赐之。”也有契丹路官在劝课农桑、治理自然灾害等方面颇有作为,如大定二十年(1180),“河决卫州及延津京东,弥漫至于归德府。”南京副留守石抹辉亲自检视,并说:“河水因今秋霖潦暴涨,遂失故道,势益南行。”宰臣奏

10、报后,“乃自卫州下接归德府南北两岸增筑堤以捍湍怒。”并于“归德府创设巡河官一员,兵二百人”,加强了对河患的防护和治理,使百姓安于生产。可见,契丹族路官为金朝路一级统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任官招讨司及府州的契丹人金代诸招讨司与府、州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契丹官员,特别是任职招讨司的契丹族官员,为金朝统治北部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任官招讨司的契丹人金灭辽后,承袭辽制,分别设立了西北、西南、东北三个招讨司。关于招讨司的设置时间,据外山军治的研究,金朝在太宗天会五年(1127)以后的某一时期,设立西北、西南两路招讨司,并使之成为掌管该地区军事、民政的重要机关。东北路招讨司前身是乌古迪烈路统军司,

11、海陵天德二年(1150),“改乌古迪烈路统军司为招讨司。”三个招讨司是金代的边防重镇,其中西南、西北招讨司隶属西京路,东北路招讨司隶属北京路,职掌“招怀降附、征讨携离。招讨司内生活着大量的契丹人。金初西南、西北两路招讨司首任长官即是契丹人。辽朝末年,天柞帝西奔,大批契丹人驱赶马、牛畜群随之进入西京路北部,金军攻占这一地区后,为了统辖这里的契丹部族和原辽官营群牧所,承辽制设置招讨司,任命降金的契丹官员耶律怀义、耶律涂山为西南、西北两路招讨使。耶律怀义是辽朝宗室子,具有契丹皇族身份;耶律涂山“出遥辈氏,在辽世为显族。”两人的显贵身份在当地契丹人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因此得到重用。天会初年,“帅府以新降

12、诸部大小远近不一,令怀义易置之,承制以为西南路招讨使,(怀义)乃择诸部冲要之地,建城市,通商贾。诸部兵革之余,人多医乏,自是衣食岁滋,畜牧蕃息矣。”金朝很快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当耶律怀义离任西北路招讨使时,“老幼遮道攀恋,数日不得发。到世宗大定年间还可以见到契丹人担任招讨使的记载,移刺道(本名赵三)任西北路招讨使,“故事,招讨使到官,诸部皆献驼马,多至数百,道皆却之”。移刺道晋升参知政事后,认为在招讨司的辖区内,“诸部有狱讼,招讨司例遣青吏按问,往往为奸利。道请专设一官,上嘉纳之,招讨司设勘事官自此始”。移刺道在任职期间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在他的提议下招讨司专设勘事官,有益于减少冤

13、案、澄清吏治,稳定北疆地区的安宁。自世宗中期以后,不再见契丹人担任招讨使,而是清一色的女真人。这应与西北路招讨司辖区内爆发的契丹农牧民反金战争有关。平定契丹人反金斗争后,女真统治者对此地契丹人严加控制,不再任用契丹人为招讨司长官,而以女真人为长官统治招讨司辖区内的契丹等北方民族。(二)任官诸府、州的契丹人金朝初年府、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金朝占领辽朝封建地区后,承袭辽制,在地方建置了府、州一级的机构。它在基本存留辽制的基础上,兼容了女真本族制度的成分。另一种是金朝占领中原后,承宋制,府设府尹、知府。州官除承用宋制外兼采辽制,分设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知州。熙宗天眷官制改革统一了原辽宋两

14、地的府州制度,府设府尹、同知、少尹,州分三级,为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金代任诸府主要官员的契丹人共有10位(14人次),其中有5人(7人次)任府尹,分别是熙宗朝广宁尹耶律固;海陵朝兴中尹耶律恕;世宗朝河中尹(兴中尹、广宁尹)移刺子敬、河中尹移刺成,河南尹石抹卞。世宗以后契丹人无任府尹者,从章宗始契丹人任府官者多是知府等副职。从契丹族府职官员的任职情况看,章宗以后地位有所下降。这些契丹族府官为保境安民做出一定贡献。如移刺子敬,先后任河中尹、兴中尹、广宁尹,任兴中尹时“女自州来兴中省渴,遇盗途中,剿掠其行李且尽,既而还之,谢曰:我辈初不知为府尹家也,尹有德于民,尚忍侵犯邪。,”洲可见其为官廉政爱

15、民,深得百姓尊敬。移刺福僧,卫绍王朝任同知兴中府事,大安初年蒙古全面攻金,福僧督民缮治城郭,浚壕为御守备,百姓颇怨。顷之,兵果至,攻其北城。福僧战其北,使备其西,薄暮果攻其西,以有备乃解去。崇庆元年(1212)秋任广宁尹时,“福僧被碟如邻郡,大兵薄城,其子铜和尚率家奴拒战,广宁赖之以完。福僧还,悉放奴为良,终不言子之功,识者多之”。熙宗官制改革后,州制分三级,节镇州长官为节度使,“掌镇抚诸军防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兼本州管内观察使事。其观察使所掌,并同府尹兼军州事管内观察使。防御州长官为防御使,“掌防捍不虞、御制盗贼及一州政务。刺史州长官为刺史,掌一州财政诉讼,宣导风俗等各种政务(吏、户、礼、

16、工、刑),独不领兵。金代42个节度州共有30位契丹人(40人次)任诸州节度使。在20个防御州中契丹人任过防御使,在84个刺史州中只有16位(21人次)契丹人任刺史。从三类州的数字与三类契丹州官任职的人次数比,任节度州官的契丹官员远高于任刺史州官的契丹官员。节镇州长官节度使权限较大,既掌州的军事和民事,还掌管辖区的猛安谋克。30名契丹人任节度使,说明契丹人很多都兼有领兵治民的能力。如大定年间移刺温任武定节度使时,“岁旱且蝗,温割指,以血沥酒中,祷而酪之。既而雨沾足,有群鸦啄蝗且尽,由是岁熟,人以为至诚之感云。”渊大定初年,移刺斡里朵迁利涉军节度使,“先是,有农民避贼入保郡城,以钱三十千寄之邻家,贼平索之,邻人讳不与,诉于县,县官以无契验却之,乃诉于州。斡里朵阳怒械系之,捕其邻人,关以三木,话之曰:汝邻乙坐劫杀人,指汝同盗。邻人大惧,始自陈有欺钱之隙,乃责归所隐钱而释之,郡人骇服。”“南阳五朵山盗发,众至千余人,节度副使移刺羊哥出讨,遇之方城,招之不从,乃进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