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8593803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四)P119(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广西桂林检测)下左图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 )A甲B乙C丙 D丁2右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 BC D解析:1.B2.B第1题,左图中的岩石呈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的特征。图中岩浆火山喷发形成的丁是喷出岩,D错。乙没有喷出地表,是侵入岩,即花岗岩,B对。甲是沉积物堆积形成的,是沉积岩,A错。丙是变质岩,C错。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的岩石类型,形成丙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

2、,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数字,B对。是外力作用,是固结成岩作用,是冷却凝固作用,A、C、D错。(2019试题调研)“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天山北麓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冒出几个气泡。图1为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分布图,图2为“泥火山”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3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B冰川侵蚀强烈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D流水侵蚀强烈4“泥火山”喷出的气体源自()A沉积岩层 B变质岩层C侵入岩层 D喷出岩层5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

3、地质过程为()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B地壳挤压地层凹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D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解析:3.C4.A5.D第3题,天山位于亚欧板块内部,A错;冰川、流水侵蚀强烈可以形成谷地,属于侵蚀地貌,而“泥火山”是泥浆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属于堆积地貌,B、D错;“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来自地下深处,因为背斜顶部和断层处岩层破碎,地下的泥浆和气体极易沿着这些岩层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C对。第4题,“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略带油气味,而油气资源一般形成并分布于沉积岩中;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过程中不会产生油

4、气。选A。第5题,结合上面两题分析,天山北麓“泥火山”是黏稠泥浆沿着背斜顶部和断层的薄弱处涌出形成的,“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应是先形成背斜和断层,后出现泥浆涌出,泥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流水作用下,泥浆堆积形成“泥火山”。背斜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是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选D。(2019安徽合肥二模)蛇曲是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像蛇一样弯曲的地貌景观,它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省延川县也有规模宏大的蛇曲群。该地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河流南北两侧植被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延川县附近黄河某段蛇曲群。据此完成68题。6伏义河村是图示区域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冬

5、暖夏凉,气温适宜B降水稀少,光照充足C港阔水深,航运便利D地势较缓,水源丰富解析:D图示村庄位于等高线较稀疏处,地势较缓,同时接近河流而水源丰富。7延川县黄河蛇曲群的形成过程是()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河流沿裂隙侵蚀形成河湾地壳受内力作用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使河床下降A BC D解析:A依据“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可判断应先在黄土高原表面形成河流,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而形成;注意图中信息“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则河流是在断裂处发育而成;故形成过程为。8图中甲地比河对岸植被茂密,因为甲地()A水源丰富 B光照充足C蒸发较少 D土层较厚解析:C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植被长势受水分影

6、响较大。由等高线可知,甲位于背阴坡而蒸发较少,而河对岸位于向阳坡而蒸发强。(2019赣湘粤三省六校4月联考)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911题。9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A甲乙丙 B乙甲丙C甲丙乙 D丙甲乙解析:D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图中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则D正确。10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C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D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解析:D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

7、,宽度变宽,则可能是流水沉积、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即D正确。11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是()A结冰期由短到长 B径流量由大到小C水流的速度由快变慢 D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解析:C图示丙河段海拔最高,应位于甲河段上游;图示近10万年来,丙甲段河流落差变小,则流速变慢,即C正确。结冰期、径流量与区域气候关系密切,材料不能体现其变化;河流含沙量与区域气候、植被、土壤等相关,材料也不能体现。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2020福建厦门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图示意该县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县城北侧的城隍庙(图)建在长安河的江心洲上。

8、历史上,该县城及周边地区常遭洪水袭击。1926年7月,该县大雨连绵七天七夜,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致使民房和良田被淹,损失惨重,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1)分析宁陕县城易遭洪水袭击的原因。(6分)(2)绘制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图中西河道的剖面示意图(含水位线及河床地形)。(4分)(3)解释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8分)(4)指出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江心洲两侧的东、西河道中水量较小的河道,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解析:(1)可从来水多(降水多且集中)、快(地势落差大而汇水快),以及排水慢(地势低平)的角度

9、分析。(2)从河流形态上看,西侧为凹岸、东侧为凸岸,则河床东浅西深;“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城隍庙却安然无恙”“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说明水位西侧高、东侧低。(3)凹岸处来水补充快、多而水位高。(4)水量与河宽、河床深度呈正相关。答案:(1)所在区域(位于秦岭南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县城地势低洼,且多条河流在此交汇。(2)(3)降雨量大且历时长,长安河流量大,河道弯曲度大;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4)东河道。理由:东河道较窄;东河道(位于凸岸)水深较浅;城隍庙未受洪水影响,说明东河

10、道水位较低。13(2020河南新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板块运动引起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原或盆地,在隆起的高原上,通过流水不断侵蚀和搬运,导致河谷发育,随着流水下切、侧蚀,河谷不断加深、展宽。下图为某河谷地形图,图中T1、T2、T3、T4是不同地质时期流水沉积的鹅卵石。(1)说明图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8分)(2)推测河流T4以上剖面没有鹅卵石分布可能的原因。(8分)(3)列举该河谷“V”型剖面原先所属的岩土层消失后在河流中下游形成的地貌。(6分)解析:(1)其过程如下:先有较大的石块进入河流中,经流水作用变为较圆的鹅卵石形状,最后河流流速慢,鹅卵石堆积下来。(2)可从

11、没有鹅卵石这种物质而无法堆积,或堆积后被侵蚀破坏的角度分析。(3)本问题含义是该处岩层被侵蚀后,物质被河水搬运到河流中下游,能形成什么地貌。河流中下游因流速变慢而形成河流堆积地貌。答案:(1)河流上游两侧山坡的岩石风化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随流水进入河流;石块在流水搬运途中相互摩擦并受流水长期的磨蚀,棱角逐渐消失形成鹅卵石:当流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时,鹅卵石便沉积下来。(2)有两种可能性: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为非沉积区,没有鹅卵石沉积;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的沉积物中没有鹅卵石;该山谷的河流以侧蚀、下蚀为主,随着河流侧蚀,上部的河谷展宽,原有的鹅卵石沉积区被侵蚀而不复存在。(3)冲积扇、河流沿岸平原、沙洲、河漫滩、河口三角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