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建筑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融合.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58842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教学建筑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教学建筑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教学建筑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融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教学建筑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教学建筑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融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教学建筑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融合【摘要】现代的教学建筑在设计时应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本文依据实例,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形态设计与功能布局、空间、景观设计等方面论述了教学建筑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的融合。 /1/view-12281603.htm【关键词】教学建筑;绿色工程;景观设计;设计思想0引言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其中法学院是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大文科“有选择追求卓越”的重点之一。学院秉持面向大

2、上海、大都市、国际化、公益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全力推进建设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法学研究与法学人才培养基地。在设计该法学院项目时,不仅要体现该建筑的现代特色,也要兼顾信息、科教、研究等多方面用途,还要与交大百余年形成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相对接。这样既顺应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又改善了校园环境,对外也传达了交大的人文底蕴。1工程概况廖凯原法学园楼项目位于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将拆除原先第二教学楼,并于原址重建一座校园的地标。基地面积约为6400 m2。基地四周除了拥有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还有同样历史久远的树木。基地四周均为绿树环绕,北侧尤为茂盛。其树龄大都有十年以上。这组树将成为整个项目的核心

3、特征。基地南侧将规划成为公共性花园绿地。届时整个基地将被绿树环绕,中心绿地法学院图书馆塔楼轴线将成为校园中重要的生态绿轴。该建筑项目将新建4层教学大楼,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2035 m2,总建筑面积9033m2。而地下车库停车位由校园统一配置。本次建筑设计除了要满足日常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必须使得建筑的设计理念与交大的校园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自然环境相融合。具体如图1所示。图1项目总平面图2建筑设计理念教学建筑与校园环境的自然融合法学院是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大文科“有选择追求卓越”的重点之一。所以本建筑在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交大的校园历史及深厚的文化积淀,

4、结合法学院发展主战略的要求,力求将其建设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新地标,设计中,我们坚持以下建筑设计思想:2.1坚持高起点,塑造学院形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思想,采用国际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设计标准进行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以建筑新形象表达学院发展新理念,通过树立标新立异的建筑形象提升品牌与校园文化。建筑功能分区明确,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空间设计紧凑而富有变化,通过对不同功能空间的整合,实现有层次、多元化的复合型空间设计。2.2尊重校区环境,注重差异与提升新建筑建成后将成为整个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筑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尊重并融入校区原有的功能布局、道路系统、景观环境。建筑外部空间

5、的设计需注重整个校区建筑空间“场所精神”的融合与认同感。同时,为满足法学教育领域新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作为行业形象的载体,建筑形象应该具有突出的个性,体现其特有的差异性与提升度,成为标志性的城市景观。2.3坚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条件,合理配置建筑空间与各项技术措施,通过建筑物自身的设计实现节能。充分用阳光、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资源,降低排放。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就可以体现该设计理念:节能与环保。譬如建筑选用的中空玻璃,它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玻璃,具有高效隔噪音、防露、隔热的功能,减轻室内的暖气负荷和改善环境,也是

6、现阶段最经济的环保玻璃。还有选用的耐火等级A级的岩棉外保温材料,性能长期稳定,抗老化。自身不会燃烧,不会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节能减排。同时建筑中引入的空调通风系统也能通过对自身的控制和调节来改善室内空气的湿度,温度和清洁度等。尽可能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荷,提供安全、健康、舒适及良好的使用空间,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友好性”,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2.4以人为本,注重空间的“交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设计人性化的使用空间,强调使用空间的品质,目标是创造便捷、高效、舒适、人性化的高品质使用环境。科学合理的布局

7、各项设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教职员工使用的需要。为满足学校办学要求,空间的设置尤其注重“开放、整合、交流”,在杜绝干扰的前提下,弱化空间边界,强调空间的融合,打造良好氛围。本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新观念、新标准完成一个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建设项目。该建筑设计坚持“绿色建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合计配置建筑空间,充分利用再生能源,实现低碳设计,体现建筑与人文自然“友好性”,最终实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3建筑形态设计与功能布局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3.1建筑规模该法学院建筑平面外轮廓约为93m*22m。屋顶总体高度设定为18m,正好于周边树木

8、的树梢平齐。3.2建筑形态构思“树”概念贯穿了整个建筑空间和立面的设计,以试图为人们提供一个在大树中生活与学习的体验。根据功能的开放度,建筑的体量被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地下层、1层的图书馆及入口公共空间组成的公共区由树状支柱支撑;24层的教室和办公室组成的教学区构成了一个大型的体量。底部的公共区为树状的柱子所围合,其间内部公共生活的生动场景透过大面积的落地玻璃与半室外的平台、室外的水面呈现为一体,内外情景交融。树的结构从地下一层生长上来,并支撑着24层巨大的长方体。飘浮的体量犹如一个巨大的装置,由水平向伸展的红砖与玻璃窗带交织组成。树的影像被玻璃切割成片断与红砖混合在一起,将历史与自然,传统

9、与现代并置拼贴在建筑的表面。在立面的设计上新建筑特别的关注与老建筑的对话,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与老建筑的砖墙所积淀出的历史特征相协调。由此设计选取了一系列如:红砖、水泥砂浆和不同反射度的玻璃等材料,以此来为校园历史性表情赋予一个现代性的注释,同时塑造一个环境和谐具有历史连续的校园空间。构成的方式试图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大学进步性与当代性的本质,为校园设计一个全新的地标建筑。设计在屋顶设计的遮阳系统,种植屋面系统,将成为节能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融合,不仅为建筑营造了生态的屋顶花园,而且为周边高层建筑提供了视觉效果。 3.3功能和交通布局平面布局结构由东西两个交通服务核体把建筑分割成了东、中、西三个区段

10、,以便于各个楼层不同功能空间的组合分割。建筑的功能布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地下层为图书馆,底层为公共服务区,2层为公共教学区,3层西侧设院领导办公区和教学研究基地,4层为教师办公研究区及廖凯原法学研究基金会。底层的入口被清晰的划分为东西两个各自独立的门厅:西侧为主入口门厅,通过公共楼梯联系了二层教室、报告厅、模拟法庭,三层的研究基地、地下层的图书馆主入口。电梯厅联系了相对私密的三层行政办公区和四层的法治研究中心。东侧门厅则成为一个相对私密的入口直接到达四层的教授办公区。这个次要入口同样作为货运的服务性通道服务于各个楼层。整个建筑设计以“树”为概念贯穿该建筑,而且基地四周拥有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历

11、史建筑,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相映成趣,和谐共生是该建筑的主要特色。该设计做选取的材料(红砖,玻璃等)不仅使建筑的整体气质与校园的历史环境相协调,而且让自然景色进入室内,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使二者之间的界限不再绝对。4空间、景观设计将自然景观融入建筑,让文化韵味得以释放在周边茂盛的树林环绕下,下沉广场,底层的入口架空广场,公共中庭,花园办公和屋顶花园构成一个连续而流动的,由外向内开放型递减的景观系统。4.1下沉广场设计建筑的地下层是通过东、南两下沉庭院和地面层联系的:东侧的下沉空间被设计成为一个室外的剧场,整个空间被上方建筑漂浮的体量所遮蔽,成为一个汇聚的场所;南侧的下沉庭院则把建筑主体和建筑南侧的

12、公共绿地隔离开来,并为图书馆提供了自然的光线。下沉广场见图2。考虑到交大所处的徐家汇地区地势及遭遇暴雨情况下对下沉广场的影响。建筑在下沉广场东侧的大台阶下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雨水需经收集后,排入雨水井内,经雨水提升泵组提升至室外雨水压力井,再排入校园内雨水管网。图2下沉式广场效果图4.2入口广场设计地面层建筑中央架空的室外广场外部沟通了校园南北的轴线,内侧联系了东西两个入口门厅和咖啡厅,成为了师生们碰面约会的理想地点。4.3公共中庭设计建筑23层是一个面向南侧开放的系统:教室空间被布置在北侧,而公共性走道、中庭、公共楼梯布置在南侧,正好为教室提供了北侧均匀的天光,而为南侧提供了公共性的室外景观;

13、连续的大楼梯塑造了一个3层通高的中庭,中央大教室的体量彰显了内部空间的巨大张力。4.4花园办公区设计四层的教师办公区为了给处于建筑中央的办公用房获得充分采光通风,引入了屋顶绿化花园,将屋顶的天光过滤进4层的空间,把办公空间同屋顶的绿化相联系,将自然引入室内。空间及景观设计在校园原有的存在形态上加以修饰,实现有层次、多元化的复合型空间设计。该设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自然景观融入建筑,让这座法学院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韵味得以更大释放。让学子们在学习之余,体验山水,亲近自然。5结语综上所述,在现代高校教学建筑设计时,首先应考虑高校一直以来形成的建筑风貌,要注意避免对传统建筑的重复设计。与此同时,在体现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要在建筑的形态上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建筑不是死物,它要显现高校的人文历史,发展并传承,显现高校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底蕴。建筑设计时,还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存在形态。首先要尊重自然,再顺应自然,最后利用自然,让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凸显。参考文献:1李子萍.老校园里的新建筑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建筑群设计J.建筑学报.201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