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参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57212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参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参考答案1.B【解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即运动必具有一定速度,如果它不受力,它将以这一速度永远运动下去选项A错误;伽利略时代,没有先进的测量手段和工具,为了“冲淡”重力作用,采用斜面实验,其实就是为了使物体下落时间长些,减小实验误差,根据实验结果,伽利略将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 选项B正确;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英国人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选项C错误; 开普勒通过研究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可知,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是椭圆,选项D错误.2.A【解析】物体A受重力10N,

2、将此力沿平行于斜面水平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分解,据平衡条件B对A的压力大小为5N,B对A的摩擦力大小为5N。A、B均处于静止状态,将A、B看作整体,运用整体法分析可得:AB整体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水平面对A的摩擦力为 0 N。只有选项A正确。3. D【解析】利用研究对象转换法,把多节车厢的运动转换为一个人的运动。再利用逆向思维,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相邻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n1(1)()(),所以可以求得第4节车厢经过小明的时间,只有选项D正确。4C【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员在前2 s在斜直轨道上运动,可求运动员在斜直轨道上下滑的加速度a14 m

3、/s2.选项A错误;如果第4 s末运动员还在斜直轨道上则速度应为16 m/s,可判断出第4 s末已过B点,选项B错误;第6 s末的速度是8 m/s,到停下来还需的时间t s4 s,所以到C点的时间为10 s,选项C正确;运动员第4 s末已过B点,第6 s末速度大小为8 m/s,在第10s末恰好停在C点,则运动员在水平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a22 m/s2.选项D错误.5.D【解析】由vt图象可知两车的速度均为正,所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选项A错误;vt图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由图可知A车的加速度较大,即A车的速度变化更快,选项B错误;两车同向运动,当后者的速度大于前者的速度时,两者之间

4、的距离变小;当后者的速度小于前者的速度时,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大;速度相等时距离最近;故4 s末两车相距最短,4s时两车相距最近为3m,由图可知前4 s内A车比B车多运动了30 m,所以t=0时两车相距33m,选项C错误、D正确。6. B【解析】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g,地球的半径为R,由Gmg,得到:g,已知火星半径是地球半径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则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即为g,白龙以初速度v0在地球起跳时,根据竖直上抛的运动规律得出可跳起的最大高度是:h,由于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g,白龙以相同的初速度在火星上起跳时,可跳起的最大高度hh=5.04m,只有选项B正确。

5、7.C【解析】将小球P和Q的速度分解为沿绳的方向和垂直于绳子的方向,两物体沿绳子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两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绳长,联立解得l=2m,只有选项C正确.8.C【解析】由于除重力和弹簧的弹力之外的其它力对伤员做多少正功物体的机械能就增加多少,所以Ex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伤员所受拉力的大小,由图可知在015m内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减小,故在015m内伤员所受的拉力逐渐减小所以开始先加速运动,当拉力减小后,可能减速运动,选项A、B错误; 由于伤员在15m35m 内所受的合力保持不变,故加速度保持不变,故伤员受到的拉力不变,故C正确 由于伤员在15m35m 内Ex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

6、不变,故伤员所受的拉力保持不变如果拉力等于伤员所受的重力,故伤员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动能可能不变,选项D错误9.BD 【解析】设海王星远日点和近日点速度分别为和,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有;海王星质量为m,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设地球质量为m0,已知地球公转周期为T和万有引力常数G,太阳的引力提供向心力,有。由三式可推导BD,不能推导AC。10.ABC【解析】 A、B连接体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选项A正确;A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为Mgsin=mg;物体A先做加速运动,当受力平衡时A速度达到最大,则此时B受拉力为mg,故B恰好与地面间的作用力为零;下一时刻拉力将大于m

7、g,B的加速度向上,运动起来,选项B正确;从B开始运动至A到达底部过程中,A做减速运动,弹簧弹力的大小一直大于A沿斜面的分力,即一直大于B的重力,故B一直做加速运动,A到达底部时,B的速度不为零,选项C正确;重力对A做的功转化为A的动能增加量、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增加量、B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以及B的动能增加量,选项D错误11.BC【解析】当细线承受的拉力恰为最大时,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竖直方向FTcos mg得:37,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53,选项A错误;向心力F向mgtan 37m2Lsin 37,解得:5 rad/s. 选项B正确;线断裂后,小球做平抛运动,则其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v0Ls

8、in 371.5 m/s,选项C正确;竖直方向:yhLcos 37gt2,水平方向:xv0tm, d0.6 m. 选项D错误.12.AC【解析】设小物块的质量为m,长木板的质量为M,小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长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小物块的加速度,小物块速度先减小到0经历时间为,选项AC正确,B错误;小物块向右减速为零时,木板向左的位移为,选项D错误. 13(6分) (1)0.508(2分)(2)20.0(2分)(3)0.31(2分)【解析】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5mm,游标尺上第4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读数为0.024mm=0.08mm

9、,所以最终读数为:5mm+0.008mm=5.08mm=0.508cm;由米尺读数规则可知,该读数为20.0cm;由于挡光时间极短,因此可以利用其平均速度来代替瞬时速度,故有:、,由运动学公式,则,代入数据得。14(9分)(1) AC(3分) (2)(4分)(3)小车的质量没有远大于钩码的总质量的质量(2分)【解析】(1)平衡摩擦力的目的是使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绳子对小车的拉力,A正确;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的目的是使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钩码的重力,C正确。(2)根据题意可知,在B、D两点间对滑块用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为。(3)拉力做的功总是明显大于小车动能的变化量,说明细线的拉力明显小

10、于钩码的总的重力,是小车的质量没有远大于钩码的总质量造成的。 15(10分)(1)设薛长锐起跳前匀加速助跑的加速度大小为a1,由已知可得v0=0 vt=9m/s x=32.4m.由运动学公式vt2v02=2 a1x (2分)可得a1=1.25m/s2 (2分)(2)有自由落体运动学公式,落地瞬间的速度为v1=9 m/s (1分)从接触软垫到速度减为零的时间t=0.90s,据运动学公式0v1=a2t (1分)解得a2=10 m/s2 (1分)对人受力分析,据牛顿第二定律FG=ma2 (1分)解得F=1500N (1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薛长锐从接触软垫到速度减为零的过程中对软垫的压力大小为150

11、0N (1分)16(12分)(1)设球B质量为m,碰撞后的一瞬间,球B的速度为,由于球B恰好与悬点O同一高度,根据动能定理: (2分) = 2 m/s (1分)球A达到最高点时,只有水平方向速度,与球B发生弹性碰撞.设碰撞前的一瞬间,球A水平方向速度为vx.碰撞后的一瞬间,球A速度为.球A、B系统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分)球A在碰撞前的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1.5m/s (1分)(2)碰后球A作平抛运动.设从抛出到落地时间为t,平抛高度为y,则: (1分) (1分)解得:y=L (1分)以球A为研究对象,弹簧的弹性力所做的功为W,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最高点: (2分)得弹簧的弹性力对球A所做的

12、功:W=mgL = 11.4J (1分)17(15分)(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 g = m a1(1分)经t1时间与传送带共速,则(1分)运动位移为(1分)此后物体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到B点,用时(1分)物体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时间(1分)(2)物体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1分)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加速度(1分)由运动学公式可得(1分)此后由于物体在传送带的倾斜段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在传送带的水平段运动时的加速度也相同,故物体将在传送带上做往复运动,其周期为T.T=2t1+2t3=5.6s (1分)物体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返回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变为零所需时间t=2t1+t2+2t3=6.2s (1分)而11.8s=t+T (1分)这说明经11.8s物体恰好运动到传送带的水平部分,且速度为零故物体在A点右侧,到A点的距离x=LAB-x1=2.4m. (1分)(3)设物体从第一次到达B点至第二次到达B点的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Q.下降过程加速度不变由运动学公式可得(1分)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1分)物体从第一次到达B点至第二次到达B点的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Q=f x =64J(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