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感应起电机原理 .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55783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实验感应起电机原理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实验感应起电机原理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实验感应起电机原理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实验感应起电机原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实验感应起电机原理 .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应起电机工作原理及应用概述学 院: 信息工程学院班 级: 计01. 2班 组 长: 冯明浩 0154038小组成员: 贾 铮 0154042 闫玮蓉 0154054 张 星 0154056日 期: 2002年12月20日课题研究介绍名 称:感应起电机工作原理及应用概述内 容: 一、感应起电机基本结构。二、感应起电机正转、反转状态下的工作原理。三、拓展试验。资料收集:冯明浩 贾铮 闫玮蓉 张星资料整理:贾铮论文撰写:冯明浩 贾铮 闫玮蓉 张星主 讲:闫玮蓉试验操作:冯明浩参考书目:大学物理电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三慧主编 静电防护技术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 张宝铭主编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五卷参考网

2、站:http:/:8080/resource/xx/xxzr/zrbl/xxjxqszr/5418_sr.htmhttp:/ 当顺时针摇动转轮上的摇柄时,分开的两个小球之间会有电火花产生,同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放电声。这就是感应起电机的放电现象。这样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它的原理。由于在静电序列中铝排在铜之前,所以在圆盘转动时铝片与电刷上的铜丝摩擦而带上正电荷,铜丝带负电荷。如图:假设刚摩擦时金属铝片S1带电量为Q1,与其在同一直径上的铝片S2带电量为Q2,Q1与Q2有大小之分。如图:S1(s1) 转过90 S1(s2) 转过45 (s2) = = S2 S1 (s1) (s1

3、) S2(s2) S2 (s1) (1) (2) (3)转过45S2(s2) 转过45 S2= = (s2) (s1)S1 S1(s1) (4) (5) 转过45 S2 (s1) 转过45 (s1) = = S1 S2 S2 (s2)S1(s2) (6) (7) 当圆盘转过90时,S1与反面电刷B相对,此时S2、S1分别与S1、S2相对。假设Q1Q2,由于S1与S2之间有电刷连接,会引起自由电子移动,使得S1带正电荷,S2带负电荷。当圆盘再转过45时,S1、S2分别顺时针转至与电极相接的悬空电刷E2、E1处,并在该处放电使E1、E2带正电荷,这些正电荷又被积聚在莱顿瓶C1、C2中。 当圆盘再转

4、过45即S1转到与正面电刷B相对应时, S1与S1相对,S2与S2相对,刚经过放电的S1与S2恰好不再带有电荷。S2带负电使得S2感应带正电,又由于与金属刷上铜丝摩擦也使它带正电,在二者共同作用下S2带上了正电荷;对于S1来说,S1上的正电荷使其感应带负电荷,由于金属刷的连接作用,S2所带的正电荷会导致电子移动(如图4)使S1带负电,这样,虽然有摩擦产生的正电荷也会被以上两种作用所产生的负电荷抵消,因此S1还是带负电荷。 圆盘再转过45时,S1与S2恰好分别转到悬空电刷E2与E1处。带正电的S1在E2处放电后不再带电,E2上的负电荷被中和使E2带正电,这些正电荷被莱顿瓶C2积聚到放电叉T2的放

5、电小球上;带负电的S2在E1处放电后也不再带电,且E1上的正电荷被中和使E1带负电,这些负电荷被莱顿瓶C1积聚到放电叉T1的放电小球上。如果圆盘又转过45, S1又与S2相遇,S2与S1相遇,且此时S1S2与反面电刷B相对,S1S2分别在E2、E1处放电后不再带电。此时的电荷变化与过程()相似, 因此与S1相对的S2带正电荷, 与S2相对的S1带负电荷。当圆盘再转过45,此时S1S2恰好分别转到悬空电刷E1E2处。S1在E1处放电使得负电荷被积聚到放电叉T1的放电小球上,S2在,E2处放电使得正电荷被积聚到放电叉T2的放电小球上。之后转动摇柄,电荷的变化情况将重复过程(3)(7),由于两盘的逆

6、向旋转,转至与电极相接的悬空电刷E2、E2处的金属片将全部带正电,转至与电极相接的悬空电刷E1、E1处的金属片将全部带负电。莱顿瓶C2感应到放电小球T2上的正电荷会越来越多,而被莱顿瓶C1感应到放电小球T1上的负电荷也会越来越多,当小球聚集一定电荷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在莱顿瓶盖内放电叉与悬空电刷之间的空气也会被电离,使放电叉与悬空电刷在短时间内相当于一个导体,将事先聚集在莱顿瓶中的电荷大部分中和之后,再一次重复上述过程。但是,起电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放电的,因为空气被击穿需要一定的电压,这就需要积聚一定的电荷,而放电叉T1、T2上电荷的积累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当起电机长时间不用后要摇动摇柄一

7、定时间后T1、T2间的电压才能达到击穿电压而产生放电现象。那么,反向转动摇杆时是否也会达到相同的效果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反转时虽然起电机原理和正转一样,但由于正反两面的铝片在摩擦起电后都没有再经过另一侧电刷,而是直接在悬空电刷处放电,使两个莱顿瓶带有同种电荷,因此不会放电。 在这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辅助性的实验来帮助我们理解。 一、验证理论分析中各金属片所带电荷的异同性。 (1)摇动摇柄,使铝片与电刷摩擦。将导线一端接在验电器上,用另一端接触铝片S1,验电器的指针张开。这时用导线接触与S1在同一直径上的铝片S2,验电器的指针闭合,说明S1与S2带的是异种电荷。 (2)用导线接

8、触铝片S1,验电器的指针张开。然后接触与S1相对的铝片S1,验电器铝片的指针闭合,说明S1与S1带的也是异种电荷。 (3)用导线接触铝片S1,验电器的指针张开。然后,接触与S2相对的铝片S2,验电器的指针张开的角度更大,说明S1与S2带的是同种电荷。二、验证反转时两莱顿瓶聚集电荷的电性先用导线将其中一个放电小球接到验电器上,验电器指针张开。再将另一小球也接到验电器上,验电器指针张开的角度不减小。 三、确定莱顿瓶和放电小球的作用 (1)将莱顿瓶拆除,转动摇柄,观察到两小球照常放电,但频率很高,电火花比较微弱(这种电火花只能在黑暗条件下观察到)。 (2)安回莱顿瓶,将放电小球拆除,转动摇柄。观察到

9、小球也照常放电,但频率较高,电火花微弱,但与(1)相比频率较低,电火花较强,以上两步实验说明莱顿瓶与放电小球只是储电设备,与小球是否放电无关。从理论上可以分析,拆除莱顿瓶或放电小球后,其电容减小,由公式U=Q/C知:当C减小时,只要聚集少量的电荷Q2就可使电压达到放电要求,所以放电频率升高。但小球上的电量减少,所以电火花微弱。这与实验现象吻合。 (3)确定两莱顿瓶间电键的作用闭合电键,即把两莱顿瓶连接,可以发现放电小球间的点火花增强,放电声更大,而频率减小。三 、拓展实验【器材】 感应起电机、铜丝等。 【步骤】 将起电机的两个金属球分开约 10 毫米。摇动起电机,可以看到金属球之间出现电火花,

10、同时发出轻微的“滴滴”声。这时继续摇动起电机,同时逐渐拉大两个金属球之间的距离至 20 30 毫米左右。这时可以看到两个金属球之间出现明亮的电闪光,同时可听到清脆的“噼噼”声。这种现象叫做放电现象。雷电即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实验中的闪光就好比闪电,噼噼声就好比雷声。 停止摇动起电机,再将两个金属球相接触,使正负电中和。然后在一个金属球上绕上一根铜丝,使铜丝一头指向另一金属球,并与之保持 10 毫米距离。摇动起电机,这时金属球之间便不再出现电火花。拉大金属球之间的距离,也看不到电闪光出现了。为什么在金属球上加了根铜丝便不出现放电现象了呢?原来物体所带的电很容易从物体的尖端部分逃逸。金属球上的电就逐渐从铜丝尖端放出,使金属球上积存不起大量的电,于是就不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了(图 5)。避雷针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通过做这次小课题,我们不仅仅弄清楚了感应起电机的工作原理,而且复习了诸如电容等许多电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经历了从观察到猜想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